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长信秋词五首
长信秋词五首
王昌龄 〔唐朝〕
金井梧桐秋叶黄,珠帘不卷夜来霜。
熏笼玉枕无颜色,卧听南宫清漏长。
古诗译文
金井边的梧桐秋叶已经泛黄,珠帘不卷可知夜里飞霜。熏笼玉枕因使用日久已黯淡无光,独卧听那南宫漏壶悠长的滴漏声。
展开
知识点
1. 宫怨诗:唐代诗歌重要题材之一,多描写宫廷女子失宠后的孤寂心境,常借物抒怀、以景衬情。
2. 班婕妤典故:汉成帝妃子班婕妤因赵飞燕入宫失宠,退居长信宫侍奉太后,后世文人多借此表达幽怨之情。
3. 意象运用:诗中“梧桐”“秋霜”“漏声”等意象均具典型悲秋特质,强化了诗歌的抒情效果。
4. 借汉喻唐:唐代诗人常以汉代宫廷故事隐喻当代现实,既避讳又深化主题。
展开
古诗注解
长信
:汉代宫殿名,太后所居,此处借指唐代宫廷。
金井
:井栏上有雕饰的井,一般指宫廷或园林中的井。
珠帘
:用珍珠缀成的帘子。
熏笼
:覆罩在香炉上的竹笼,用于熏衣或取暖。
玉枕
:玉制或饰玉的枕头。
南宫
:汉代宫殿群,此处借指唐宫。
清漏
:清晰的滴漏声。漏,古代利用滴水多寡来计量时间的一种仪器。
展开
讲解
本诗通过四个场景层层递进展现深宫幽怨:首句以井边梧桐秋色点明时节,暗含韶华易逝之叹;次句“珠帘不卷”暗示主人公主观隔绝外界,“夜来霜”进一步渲染凄寒;第三句“熏笼玉枕无颜色”以器物黯淡映射人物心灰意冷;末句“卧听南宫清漏长”以动作描写和听觉意象,将无形的时光流逝与有形的不眠之夜交融,最终在漏声绵延中达到情感高潮。全诗语言凝练,善用典型意象,通过环境烘托与细节刻画,深刻揭示了专制制度下女性命运的悲剧性。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秋日宫廷萧瑟之景起笔,通过“金井梧桐”“秋叶黄”“夜来霜”等意象勾勒出深宫寂寥的氛围。后两句聚焦于室内器物“熏笼玉枕”与人物动作“卧听”,以“无颜色”暗喻人物心境黯淡,“清漏长”则通过听觉描写突出长夜孤寂之感。全诗不着一个“怨”字,却借景传情,以物喻人,将失宠宫妃的幽怨与时光流逝的无奈融入清冷秋夜之中,体现了王昌龄宫怨诗含蓄深沉、意境浑成的艺术特色。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是王昌龄《长信秋词五首》中的第一首,组诗约作于唐玄宗开元年间。诗人借用汉代班婕妤失宠后隐居长信宫的典故,以秋日宫廷景象为背景,通过描绘凄清孤寂的环境,婉转抒发了宫廷女子失宠后的幽怨之情,同时也寄寓了诗人自身对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感慨。王昌龄曾任秘书省校书郎,对宫廷生活有较深观察,其宫怨诗多以此类题材展现人物内心世界。
展开
作者信息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早年贫贱,困于农耕,年近不惑,始中进士。初任秘书省校书郎,又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因事贬岭南。与李白、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开元末返长安,改授江宁丞。被谤谪龙标尉。安史乱起,为刺史闾丘所杀。其诗以七绝见长,尤以登第之前赴西北边塞所作边塞诗最著,有“诗家夫子王江宁”之誉(亦有“诗家天子王江宁”的说法)。
古诗数量:
262
名句数量:
917
作者其他古诗
1
长信怨
1.1万阅读
2
塞上曲
1.1万阅读
3
送柴侍御
1万阅读
4
从军行七首·其四
1万阅读
5
巴陵送李十二
1万阅读
6
送狄宗亨
1万阅读
7
送魏二
1万阅读
8
龙标野宴
1万阅读
9
代扶风主人答
1万阅读
10
答武陵太守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