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依旧是秦汉时期的明月和边关,守边御敌鏖战万里的征人还未归来。倘若龙城的飞将军李广如今还在,绝不会允许匈奴的骑兵越过阴山。
1. 互文修辞: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运用了互文手法,即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的两个部分,看似各说一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同一件事。
2. 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重要流派之一,主要描写边塞风光、战争生活、将士情怀等,王昌龄是边塞诗派的代表诗人之一,其边塞诗风格雄浑、意境开阔。
3. 李广:西汉名将,一生与匈奴作战七十余次,以勇敢善战著称,匈奴人称之为“飞将军”,数年不敢来犯其驻守之地。
4. 阴山:位于今内蒙古中部,是古代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重要地理屏障。
《出塞》是王昌龄边塞诗的代表作之一,全诗围绕边塞战事展开,层层深入地表达了复杂的情感。开篇以“秦时明月汉时关”起笔,将时间拉得极长,空间铺得极广,让读者感受到边塞的历史厚重感和苍凉感。紧接着“万里长征人未还”,揭示了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引发读者对士兵命运的同情。
而后两句则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没有直接指责战争的残酷,而是通过对“龙城飞将”的期盼,含蓄地表达了对朝廷用人不当、边防不力的不满,以及对国家和人民安危的深切关怀。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更体现了他深厚的爱国情怀,值得我们反复品读,体会其中的意蕴。
这首诗以其雄浑开阔的意境和深沉的情感成为边塞诗中的千古绝唱。首句“秦时明月汉时关”,跨越千年时空,将秦汉的明月与边关融为一体,既点明了边塞的悠久历史,又营造出一种苍凉悲壮的氛围。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笔锋一转,聚焦于征战的士兵,道出了战争的残酷和无数家庭的离散之痛,充满了对士兵的同情。
后两句“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则由感慨转为激昂的期盼。诗人通过对良将的呼唤,表达了对边疆安宁的强烈渴望,也寄寓了自己对国家强盛、边防稳固的理想。全诗气势恢宏,情感真挚,语言简洁而意蕴深远,在对历史的追忆和对现实的感慨中,展现了深厚的爱国情怀。
王昌龄生活在盛唐时期,这一时期国力强盛,边疆战事频繁。唐朝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巩固边疆,多次对匈奴、突厥等北方游牧民族用兵。诗人目睹了边疆战争的残酷,感受到了士兵们的艰辛与思乡之情,同时也对国家的安危和边疆的防御有着深刻的关注。这首诗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表达了诗人对边疆战事的感慨、对良将的渴望以及对国家安宁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