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吹角水茫茫,曲引边声怨思长。
惊起暮天沙上雁,海门斜去两三行。
江边小城传来号角声,江水浩渺无边; 曲调中夹杂着边塞的声响,勾起绵长的愁思。 惊起了暮色中沙滩上的大雁, 它们向海门方向斜飞而去,排成两三行。
1. 李涉为中唐“新乐府运动”先驱者之一 2. 唐代润州是南北漕运枢纽,军事要地 3. “边声”在边塞诗中常象征战争与离别 4. 雁行意象在唐诗中多用于表达羁旅、书信、时节变迁
这首诗的解读要点: • 意象链:角声→边声→雁行,形成情感递进 • 炼字艺术:“惊”字既写雁之态,又透观者心境 • 历史映射:中唐时期江南虽远离战场,但战乱阴影仍笼罩文人心理 建议结合杜牧《题润州甘露寺》对比阅读,体会不同时期诗人对润州的不同书写。
全诗以听觉(角声)与视觉(雁行)交织,构建出空阔苍凉的意境: 1. 动静结合:号角的“动”与江水的“静”形成张力 2. 时空转换:从眼前暮色延伸到边塞想象 3. 象征手法:惊飞的鸿雁暗喻诗人漂泊无依的处境 末句“斜去两三行”以疏朗笔触收束,余韵悠长。
此诗作于李涉晚年流寓润州期间。安史之乱后,唐朝国力衰退,边疆战事频繁。诗人通过暮角、边声等意象,含蓄表达对时局的忧虑和羁旅漂泊的孤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