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裛露垂。
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支。
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裛露垂。
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支。
锦绣花窠中的蔷薇花,在灯影映照下如同沉醉般娇艳动人;翠绿的叶片茂密如眉,沾着晶莹的露珠轻轻下垂。
请不要引美人来到花架之下,恐怕美人的身影或举动会惊扰枝头的红花,让那艳红的花瓣像胭脂般纷纷飘落。
1. 唐代咏物诗特点:唐代咏物诗注重“形神兼备”,既描绘事物的外在形态,又挖掘其内在神韵或寄托情感。陆畅《蔷薇花》便符合这一特点,既细致刻画蔷薇的花叶形态,又通过“醉”“恐惊”等词赋予其情感与情态,体现唐代咏物诗的典型风格。
2. 拟人手法的运用:诗中“灯丛醉”将蔷薇花拟人化,赋予其“沉醉”的人类情态,打破景物的静态描写,让花朵更具生命力与感染力,是古典诗词中增强形象性的常用手法。
3. 意象叠加与衬托:诗中“锦窠”“灯丛”“眉”“燕支”等意象,分别从质地、环境、形态、色彩等角度刻画蔷薇,形成意象叠加效果;同时以“美人”衬托蔷薇,通过人物与景物的关联,拓展诗歌意境,增强审美效果。
4. 蔷薇在唐代文化中的地位:唐代蔷薇栽培较为普遍,是文人雅士喜爱的观赏花卉,常出现在诗词、绘画中,象征美好、娇艳的事物,成为唐代文人寄托审美情趣与情感的重要意象之一。
5. 炼字艺术:诗句中“稠”(写叶的茂密)、“垂”(写叶的姿态)、“惊”(写对花的珍视)等字,用词精准,寥寥数语便勾勒出景物特点与诗人情感,体现唐诗“炼字求精”的艺术追求。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陆畅的《蔷薇花》,这首诗编号为10090,是一首短小却充满美感的咏物诗。接下来,我们从几个方面逐步理解这首诗。
首先,我们要把握诗的核心——描绘蔷薇之美。首联两句,一句写花,一句写叶,分工明确又相互呼应。“锦窠花朵灯丛醉”,大家可以想象这样的画面:蔷薇花簇像锦绣一样华丽,在灯光下,花朵仿佛喝醉了酒,显得格外娇艳动人。这里的“醉”字用得特别好,它不是说花真的醉了,而是把花的娇艳姿态比作人沉醉后的模样,让花有了“情绪”,这就是拟人手法的妙处。再看“翠叶眉稠裛露垂”,翠绿的叶子像女子浓密的眉毛,还沾着露珠,轻轻下垂,是不是特别灵动?这一句写出了叶子的鲜嫩和柔软,和花朵的艳丽搭配起来,红配绿,静中有动,画面感特别强。
然后看尾联,“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支”。这里诗人没有继续写花,而是转了个弯,说不要让美人来到花架下面,担心会吓到红花,让花瓣像胭脂一样掉下来。大家想想,为什么诗人会这么说呢?其实,这是诗人在侧面夸蔷薇花。一方面,说明蔷薇花很娇弱,稍微有点动静就可能掉花瓣,显得特别珍贵;另一方面,把美人和蔷薇放在一起,美人很美,蔷薇也很美,两者相互衬托,让我们更能感受到蔷薇的艳丽。这种不直接夸,而是通过侧面设想来表现事物特点的写法,大家要记住,这在诗词中很常见。
最后,我们再整体回顾一下。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但从花到叶,从直接描写到侧面烘托,把蔷薇花的形、色、态都写活了,还表达了诗人对蔷薇花的喜爱之情。同时,诗中用到的拟人、衬托等手法,还有“锦窠”“燕支”这些精准的词语,都是我们学习古典诗词时需要注意的地方。通过这首诗,我们也能感受到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细致观察和高超的文字表达能力。希望大家课后也能多观察身边的景物,试着用自己的话描绘它们的美,体会诗词中蕴含的审美情趣。
《蔷薇花》是陆畅咏物诗中的佳作,全诗仅四句,却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意象,将蔷薇花的美展现得淋漓尽致,兼具画面感与感染力。
首联“锦窠花朵灯丛醉,翠叶眉稠裛露垂”从视觉角度入手,分别描绘蔷薇花与叶的形态。上句写花,“锦窠”定调,凸显花朵的华丽质感,“灯丛醉”运用拟人手法,既暗合灯光映照下花朵的朦胧娇艳,又赋予花朵“沉醉”的情态,仿佛花亦有情,尽显娇憨之美;下句写叶,“眉稠”将叶片比作女子浓密的眉毛,形象贴切,“裛露垂”则捕捉叶片沾露下垂的瞬间,动静结合,让叶片的鲜嫩与灵动跃然纸上。花叶相映,色彩鲜明(红与绿),形态互补(艳与柔),构成一幅鲜活的蔷薇特写图。
尾联“莫引美人来架下,恐惊红片落燕支”则由景生思,巧妙转折。诗人不直接续写蔷薇之美,而是从反面设想——若引美人至花架下,恐怕会惊扰红花,导致花瓣飘落。此句看似写“恐惊”,实则暗藏两层深意:一是侧面烘托蔷薇花的娇弱与珍贵,仿佛稍受惊扰便会受损,更显其娇美;二是将“美人”与“蔷薇”并置,以美人的柔美衬托花的艳丽,形成“人花互映”的意境,既丰富了诗歌的联想空间,又让对蔷薇的喜爱之情更显真挚。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无华丽辞藻堆砌,却以精准的意象与巧妙的构思,将蔷薇花的形、色、态、情完美呈现,堪称咏物诗的典范。
陆畅是唐代中后期诗人,其诗作多以写景、咏物、应酬赠答为主,风格清新自然,善于捕捉景物的细微之美。关于《蔷薇花》一诗的具体创作时间与直接背景,现存史料中并无明确记载,推测为诗人在日常观察自然景物时所作。
唐代社会风气开放,文人雅士多喜爱观赏花木,蔷薇作为常见的观赏花卉,常出现在唐诗中。陆畅此诗可能是在春日或初夏蔷薇盛开之际,于庭院、园林等场景中,见蔷薇花娇艳之态与灵动之姿,心生喜爱与赞叹,遂提笔创作,以细腻笔触描绘蔷薇之美,表达对自然景物的欣赏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