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荆门

李绅 〔唐朝〕

荆江水阔烟波转,荆门路绕山葱蒨.帆势侵云灭又明, 山程背日昏还见。

青青麦陇啼飞鸦,寂寞野径棠梨花。

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

林中有鸟飞出谷, 月上千岩一声哭。

肠断思归不可闻,人言恨魄来巴蜀。

我听此鸟祝我魂,魂死莫学声衔冤。

纵为羽族莫栖息, 直上青云呼帝阍。

此时山月如衔镜,岩树参差互辉映。

皎洁深看入涧泉,分明细见樵人径。

阴森鬼庙当邮亭, 鸡豚日宰闻膻腥。

愚夫祸福自迷惑,魍魉凭何通百灵。

月低山晓问行客,已酹椒浆拜荒陌。

惆怅忠贞徒自持, 谁祭山头望夫石。

古诗译文 古诗注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荆江水面宽阔,烟雾波涛流转;荆门山路蜿蜒,山间草木青翠茂盛。船帆高得仿佛要侵入云端,时而隐没时而显现;山路背着日光延伸,时而昏暗时而可见。

青翠的麦田里,乌鸦啼叫着飞掠;寂静的荒野小径旁,棠梨花悄然绽放。

我骑着马一路前行,已走了万里之遥;渐渐进入烟雾缭绕的山区,险峻的栈道漫长悠远。

树林中有鸟儿飞出山谷,月亮升上千座山岩时,传来一声凄厉的啼哭。

那哭声让人肝肠寸断,勾起强烈的思归之情,实在不忍听闻;人们说那是含恨的魂魄来自巴蜀之地。

我听着这鸟儿的啼叫,仿佛它在祝福我的魂魄;即便魂灵消逝,也不要像这鸟儿一样,声声都含着冤屈。

纵然身为飞鸟,也不要在此栖息,要径直飞上青云,呼唤天帝的宫门。

这时山间的月亮如同衔着一面明镜,岩石上的树木高低错落,相互辉映。

月光皎洁,深深映照进山涧的泉水;清晰地照见樵夫走过的小径。

阴森的鬼庙正对着驿站,每日宰杀鸡豚,弥漫着腥膻之气。

愚昧的人被祸福迷惑,鬼怪凭什么能通达神灵呢?

月亮西斜,山间天快亮时,询问赶路的行人,已有人斟上椒浆,在荒凉的田间祭拜。

可叹那些坚守忠贞的人,空自保持着操守;又有谁会去祭拜山头的望夫石呢?

  • 荆门:山名,在今湖北宜都西北,长江南岸,自古为交通要地。
  • 荆江:长江中游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段的别称。
  • 烟波:烟雾笼罩的水面。
  • 葱蒨:草木青翠茂盛的样子。
  • 帆势侵云:船帆高得接近云层。
  • 山程背日:山路背着太阳(行进)。
  • 麦陇:麦田,田埂。
  • 烟岚:山间的烟雾。
  • 危栈:险峻的栈道。
  • :漫长,遥远。
  • 羽族:指鸟类。
  • 帝阍:天帝的宫门,常用来指代朝廷、君王。
  • 衔镜:形容月亮像口中衔着镜子一样圆而明亮。
  • 岩树参差:岩石上的树木高低不齐。
  • 邮亭:古代传递文书的驿站,也供行人歇宿。
  • 膻腥:肉类的腥气,这里指祭祀时的气味。
  • 魍魉:古代传说中的鬼怪。
  • 百灵:众神灵。
  • 椒浆:用椒浸泡的酒,古代用于祭祀。
  • 荒陌:荒凉的田间小路,代指祭祀的地方。
  • 望夫石:传说中妇人因思念远行的丈夫,久立成石,多用来象征忠贞的爱情或思念之情。

《过荆门》是一首充满旅途况味与深沉感慨的诗作,全诗以行旅视角展开,将写景、抒情、议论巧妙融合。

写景上,诗人善用动态与变化的笔触,“帆势侵云灭又明,山程背日昏还见”描绘船帆与山路在光影中的变幻,“月低山晓问行客”则勾勒出时间流转中的场景,画面感极强。同时,远近、视听结合,“青青麦陇啼飞

李绅是中唐时期的诗人,以关心民生疾苦著称,其《悯农》诗流传千古。《过荆门》当作于他行旅经过荆门一带之时。荆门地处长江中游,是古代交通要道,多有文人墨客途经此地留下诗作。

从诗中“行行驱马万里远”“渐入烟岚危栈赊”等句可知,诗人当时正处于长途跋涉之中,可能是因仕宦迁徙或贬谪而行。诗中既有旅途所见的自然景象,也有对鬼怪祭祀、忠贞无人问津的感慨,暗含着对现实的忧虑与个人心境的抒发,可能与他所处的复杂政治环境或个人遭遇有关。

作者信息
李绅

李绅(772—846)汉族,亳州(今属安徽)人,生于乌程(今浙江湖州),长于润州无锡(今属江苏)。字公垂。27岁考中进士,补国子助教。与元稹、白居易交游甚密,他一生最闪光的部分在于诗歌,他是在文学史上产生过巨大影响的新乐府运动的参与者。作有《乐府新题》20首,已佚。著有《悯农》诗两首:“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脍灸人口,妇孺皆知,千古传诵。《全唐诗》存其诗四卷。

古诗数量:172名句数量:5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