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
光辉,皎洁。
耀乾坤,静空阔。
圆满中秋,玩争诗哲。
玉兔镝难穿,桂枝人共折。
万象照乃无私,琼台岂遮君谒。
抱琴对弹别鹤声,不得知音声不切。
明月当空, 散发银辉,洁净无暇。 照亮天地四方,让浩瀚夜空静谧安详。 中秋圆月下,文人墨客竞相赋诗抒怀。 玉兔在月宫穿梭,飘香的桂树等人攀折。 月光普照万物毫无偏私,琼楼玉宇又怎能遮住月光? 抱琴弹奏《别鹤》之曲,若无知音欣赏,琴声又怎会深切动人。
宝塔体诗歌:自南北朝《一至七字诗》发展而来的特殊体式,本诗首句单字引领,次句双字,逐渐扩展至七言
月宫符号系统:玉兔、桂树、琼台构成完整的月宫意象群,源自《淮南子》"月中有桂树"记载
科举文化:唐朝称登科为"蟾宫折桂",柳宗元《寄韦珩》"初拜柳州出东蜀,乱峰重叠如折桂"
新乐府特征:结尾"声不切"的直白议论符合白居易提倡的"其辞质而径,其言直而切"创作主张
立意结构:以"月"为核心辐射三重维度: ① 物理属性(光辉/空阔)→ ② 人文意象(诗哲/玉兔)→ ③ 哲理境界(无私/知音) 形成螺旋上升的审美建构
矛盾技法: 视觉上"静空阔"与"耀乾坤"形成动静对照 触觉上"镝难穿"(坚硬)与"人共折"(易折)构成质感冲突 结句"对弹"的热闹与"不切"的寂寥产生情感张力
时代映射: "琼台岂遮君谒"暗喻中唐宦官专权对士人晋仕的阻碍 "抱琴"意象承袭竹林七贤风骨,表达知识分子在政治漩涡中的精神坚守
对比阅读:可与李白《把酒问月》、刘禹锡《八月十五夜玩月》参照,体会李绅平实中见哲思的独特风格。
结构精妙:采用倒金字塔体,从单字"月"起笔,逐层铺展意象,营造出月轮渐满的视觉美感
三重象征: 自然之月(耀乾坤/静空阔)→ 人文之月(玩争诗哲/玉兔桂枝)→ 哲理之月(照物无私/知音难觅) 形成递进式的意境升华
声韵创新:突破传统咏物诗格局,在"静空阔"处陡转平仄,以切促之声模拟琴曲终章
末句典故:《列子·汤问》载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钟子期能解其意,此处反用其典加深孤寂感
本诗创作于中唐时期,正值新乐府运动兴起。诗人李绅曾参与科举,后官至宰相,此诗借咏月表达了多重意蕴: ① 中秋时节文人雅集赋诗的文化氛围 ② 唐朝科举"折桂"隐喻("桂枝人共折"呼应科举登第) ③ 寄寓政治理想("万象照乃无私"暗喻为官当光明磊落) ④ 结尾化用伯牙绝弦典故,抒发士人渴求知音的心境。
注:李绅为白居易好友,曾共创《新题乐府》,此诗体现了其"诗歌合为事而作"的创作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