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
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
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吹台山上升起的彩色云气凝聚不散,夕阳西下,云彩散去,层层叠叠的翠绿山峦像屏风一样展开。
人们大概会说这里的桐木可以砍伐下来制作良琴,却不知道如今谁能像柳吴兴那样善于欣赏和描绘这美景。
1. 张又新:唐朝诗人,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曾中状元,著有《煎茶水记》等。
2. 柳恽:南朝齐著名诗人、音乐家,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其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3. 焦桐典故:源自蔡邕制琴的故事,后成为琴的代称,在古典诗词中常被引用,象征着高雅的音乐或才华。
4. 山水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趣,南朝时期是山水诗的兴盛时期。
《吹台山》是唐朝诗人张又新的一首写景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吹台山的美景,从山间凝聚的彩烟到日落云收后如屏风般的翠山,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看诗句的内涵,前两句着重写景,通过“凝”“叠翠屏”等词语,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吹台山的秀丽与壮阔。后两句则巧妙地运用典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琴与柳吴兴,这不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蕴含着诗人对知音难觅、人才难得的感慨。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了解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体会诗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感受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我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描绘了吹台山的壮丽景色,情景交融,富有意蕴。
前两句“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吹台山的美景。“彩烟凝”写出了山间云气缭绕、色彩斑斓且凝聚不散的景象,给人以朦胧而奇幻的感觉;“日落云收叠翠屏”则描绘了夕阳西下、云彩散去后,山峦露出本来面貌,层层叠叠的翠绿如同屏风般展开,画面开阔而壮丽,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后两句“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由景及情,引入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诗人由吹台山的美景联想到这里的桐木可制良琴,进而想到如今却没有像柳吴兴那样善于欣赏美景、创作佳作的人,既表达了对吹台山美景无人赏识的惋惜,也流露出对有才之士的期盼,使诗歌在写景之外更添了一份深意。
张又新是唐朝诗人,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确切史料记载。从诗句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游览吹台山时,被眼前的秀丽景色所触动而作。诗人通过描绘吹台山的美景,联想到与音乐、文学相关的典故,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才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