吹台山

张又新 〔唐朝〕

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

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吹台山上升起的彩色云气凝聚不散,夕阳西下,云彩散去,层层叠叠的翠绿山峦像屏风一样展开。

人们大概会说这里的桐木可以砍伐下来制作良琴,却不知道如今谁能像柳吴兴那样善于欣赏和描绘这美景。

1. 张又新:唐朝诗人,字孔昭,深州陆泽(今河北深州)人,曾中状元,著有《煎茶水记》等。

2. 柳恽:南朝齐著名诗人、音乐家,字文畅,河东解(今山西运城)人,其山水诗风格清新自然,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3. 焦桐典故:源自蔡邕制琴的故事,后成为琴的代称,在古典诗词中常被引用,象征着高雅的音乐或才华。

4. 山水诗:是古代诗歌的一个重要题材,以描绘山水风景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情感和志趣,南朝时期是山水诗的兴盛时期。

  • 吹台山:山名,具体位置待考,可能是一处风景秀丽的名山。
  • 彩烟凝:彩色的云气凝聚在一起。烟,此处指云气。
  • 叠翠屏:层层叠叠的翠绿山峦像屏风一样。翠屏,比喻翠绿的山峰。
  • 焦桐:指琴。传说汉代蔡邕用烧焦的桐木制作成良琴,后以“焦桐”代指琴。
  • 采斫(zhuó):砍伐。采,摘取、选取;斫,砍。
  • 柳吴兴:即南朝齐文学家柳恽,因曾任吴兴太守,故称柳吴兴。他善诗善琴,以山水诗闻名。

《吹台山》是唐朝诗人张又新的一首写景佳作。我们先来整体感受诗歌的意境,诗人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吹台山的美景,从山间凝聚的彩烟到日落云收后如屏风般的翠山,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

接着看诗句的内涵,前两句着重写景,通过“凝”“叠翠屏”等词语,将静态的景物写得富有生命力,让我们感受到吹台山的秀丽与壮阔。后两句则巧妙地运用典故,由眼前的景物联想到琴与柳吴兴,这不仅是对美景的赞美,更蕴含着诗人对知音难觅、人才难得的感慨。

在学习这首诗时,我们可以了解其中涉及的历史人物和典故,这有助于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同时,体会诗人写景与抒情相结合的手法,感受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艺术魅力,从而提升我们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这首诗描绘了吹台山的壮丽景色,情景交融,富有意蕴。

前两句“吹台山上彩烟凝,日落云收叠翠屏”,以细腻的笔触勾勒出吹台山的美景。“彩烟凝”写出了山间云气缭绕、色彩斑斓且凝聚不散的景象,给人以朦胧而奇幻的感觉;“日落云收叠翠屏”则描绘了夕阳西下、云彩散去后,山峦露出本来面貌,层层叠叠的翠绿如同屏风般展开,画面开阔而壮丽,展现了大自然的神奇魅力。

后两句“应谓焦桐堪采斫,不知谁是柳吴兴”,由景及情,引入典故,使诗歌的内涵更加丰富。诗人由吹台山的美景联想到这里的桐木可制良琴,进而想到如今却没有像柳吴兴那样善于欣赏美景、创作佳作的人,既表达了对吹台山美景无人赏识的惋惜,也流露出对有才之士的期盼,使诗歌在写景之外更添了一份深意。

张又新是唐朝诗人,关于此诗的具体创作背景并无确切史料记载。从诗句内容来看,可能是诗人游览吹台山时,被眼前的秀丽景色所触动而作。诗人通过描绘吹台山的美景,联想到与音乐、文学相关的典故,抒发了对自然景色的赞美以及对人才的感慨。

作者信息
张又新

[唐](约公元八一三年前后在世)字孔昭,深州陆泽人,张荐之子。生卒年均不详,约唐宪宗元和中前后在世。初应“宏辞”第一,又为京兆解头,元和九年,(公元八一四年)状元及第,时号为张三头。在三次大考中都得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谓之“连中三元”,历史上“连中三元”者连他在内仅有17人!又新嗜茶,著有《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并善写诗文等,有《唐才子传》并行于世。

古诗数量:16名句数量: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