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星前龙虎符,元臣出将顺天诛。
教闻清净萧丞相,计立安危范大夫。
玉帐黄昏大刁斗,月营寒晓小单于。
鲁连未必蹈沧海,应见麒麟新画图。
太白星下,朝廷颁发了调兵的龙虎符,贤臣出任将领,顺应天意征讨贼寇。
其教化如萧丞相般清净无为,其计谋如范大夫般能定国安危。
黄昏时分,军帐外传来刁斗的声响;拂晓时分,月光下的军营传来敌军的动静。
鲁仲连未必需要隐居沧海,应该能看到麒麟阁上新的功臣画像了。
1. 龙虎符:古代军事信物,是君主集权的象征,体现了古代调兵制度的严格。
2. 典故运用:诗中多处使用历史典故,如萧丞相(萧何)、范大夫(范蠡)、鲁连(鲁仲连)等,这是唐诗中常见的表现手法,通过借用历史人物的事迹来表达对现实人物的评价或情感。
3. 麒麟阁:汉代表彰功臣的重要场所,后世常以"麒麟阁画像"代指功勋卓著、受朝廷嘉奖的大臣,成为中国文化中功成名就的象征。
4. 七言律诗:此诗为七言律诗,全诗八句,每句七字,颔联、颈联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要求,体现了唐代律诗的成熟艺术特点。
这首诗是鲍溶在特殊情境下创作的抒情之作。开篇通过"太白星""龙虎符"等意象,点明李夷简出兵平寇的军事行动,赋予其"顺天诛"的正义性,奠定全诗的昂扬基调。接着,诗人以历史上的贤相名臣萧何、范蠡作比,高度赞扬李夷简兼具治理才能和安邦谋略,暗示其此次出征定能成功。随后,诗人描绘了军营的场景,黄昏的刁斗声、拂晓的敌军动静,既展现了军旅生活的紧张,也侧面烘托出军队的纪律严明和战备状态。最后,诗人化用鲁仲连的典故,一反其隐居不仕的结局,预言李夷简将建立功勋、名留青史,表达了对国家安定的渴望和对贤臣的由衷敬佩。整首诗将叙事、写景、抒情、用典相结合,语言凝练,情感饱满,不仅是对个人的赞美,更寄托了诗人对家国安宁的深切关怀。
全诗气势昂扬,充满对李夷简的赞美和对平定寇乱的信心。首联以"太白星""龙虎符"起笔,点出军事行动的背景,突出李夷简出兵是顺应天意的正义之举。颔联巧用典故,以萧何的"清净"和范蠡的"定安危"比喻李夷简的治国与谋略,既赞其政治才能,又颂其军事智慧。颈联转入对军营生活的描写,"玉帐黄昏""月营寒晓"勾勒出军营的昼夜景象,"大刁斗""小单于"则渲染出紧张的军事氛围,展现军队的严整与对敌情的掌控。尾联以鲁仲连的典故反用其意,暗示李夷简功成名就后将受朝廷嘉奖,不必如鲁仲连般隐居,体现出诗人对李夷简平定叛乱、建立功勋的殷切期待和坚定信念。全诗用典贴切,对仗工整,情感真挚,将对贤臣的赞美与对国家安定的期盼融为一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鲍溶在淮南卧病期间,听闻李夷简(时任宰相,故称"李相")移军山阳平定东部寇乱后,因感激而创作的长篇诗句。当时东部地区可能发生了叛乱或寇患,李夷简作为重臣受命出征,诗人虽卧病在床,仍为朝廷有贤臣平定叛乱、安定天下而感到振奋,遂作此诗抒发内心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