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
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
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
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
在这皇宫所在的大城市里,没有一个亲戚熟人;在众多的人中,只有我一个姓施。
如同弱小的鸟儿飞翔时,周围布满了弓箭般的危险;骑着跛脚的驴子行走之处,如同在薄冰上行走一样危险。
晴朗的天空想要映照,可水盆难以倒过来(难以承接天光);贫穷的女子像花一样美丽,却因没有镜子而不知道自己的美貌。
还是要到曾经受过恩惠的地方,再次请求那能让寒枝变绿的春天的法则(希望得到礼部侍郎的提携)。
1. 施肩吾:唐朝诗人,字希圣,号东斋,睦州分水(今浙江桐庐西北)人。他的诗多写隐居生活和山水风光,也有一些反映社会现实和个人遭遇的作品。
2. 礼部侍郎:古代官名,礼部的副长官,负责礼仪、科举等事务,在科举考试中具有重要作用,很多读书人会向其陈情求助。
3. 比喻手法:本诗大量运用比喻,如以“弱羽”“蹇驴”自比,以“攒箭险”“薄冰危”比喻处境危险艰难,增强了诗歌的形象性和表现力。
4. 陈情诗:这类诗歌主要是向对方陈述自己的情况、困难和愿望,情感通常比较真挚恳切,本诗就是典型的陈情诗。
《上礼部侍郎陈情》是施肩吾向礼部侍郎表达自己处境和愿望的一首诗。开篇两句,诗人便点出自己在京城无亲无故的孤独处境,“八百人中独姓施”更凸显了这种孤立感。接下来的两联,诗人运用巧妙的比喻,把自己比作“弱羽”和“蹇驴”,生动地展现了在科举道路上所面临的重重危险与艰难,就像鸟儿在布满弓箭的环境中飞翔,驴子在薄冰上行走一样,时刻面临着困境。而“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这两句,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失落,自己有才华却如同贫女看不到自己的美貌一样,不被人赏识。最后,诗人表明了自己的目的,希望能得到曾经给予恩惠的礼部侍郎的帮助,改变自己困顿的处境。
在理解这首诗时,要注意把握诗人所运用的比喻手法,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同时,结合唐朝科举制度的背景,能更好地理解诗人为何会向礼部侍郎陈情,以及他内心的渴望与无奈。这首诗不仅是诗人个人遭遇的写照,也从侧面反映了当时读书人在科举道路上的艰辛。
全诗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比喻,将自己在京城的孤独、处境的危险与艰难以及怀才不遇的境况刻画得淋漓尽致。首联“九重城里无亲识,八百人中独姓施”,直白地写出了自己在京城举目无亲、孤立无援的处境。颔联“弱羽飞时攒箭险,蹇驴行处薄冰危”,以“弱羽”“蹇驴”自比,用“攒箭险”“薄冰危”形象地描绘了自己在科举路上所面临的重重困难和危险。颈联“晴天欲照盆难反,贫女如花镜不知”,进一步抒发了自己有才华却得不到赏识的无奈与悲哀,如同晴朗的天空照不进倒放的水盆,美丽的贫女看不到自己的容貌。尾联“却向从来受恩地,再求青律变寒枝”,则表达了自己不放弃希望,再次向礼部侍郎求助,渴望得到提携,改变自己困顿处境的愿望。整首诗情感真挚,比喻贴切,将个人的遭遇与情感融入其中,具有较强的感染力。
施肩吾是唐朝的一位诗人,多次参加科举考试,渴望能金榜题名,实现自己的抱负。此诗是他写给礼部侍郎的陈情之作,当时他在京城处境艰难,缺乏人脉,科举之路不顺,于是写下这首诗向礼部侍郎倾诉自己的困境,希望能得到对方的赏识和提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