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幽岸隐,古色涵空出。
愿以清泚流,鉴此坚贞质。
傍临玉光润,时泻苔花密。
往往惊游鳞,尚疑垂钓日。
它不因为幽静的岸边而隐藏,古老的色泽蕴含着天空显现出来。
愿意用清澈的流水,来鉴照这坚贞的品质。
旁边临近着玉一般的光泽润湿,时常有苔花密集地泻下。
常常惊动游动的鱼鳞,还怀疑是垂钓的日子。
作者费冠卿是唐朝诗人,诗风清新自然,擅长山水隐逸题材。枕流石可能源于古代典故,如“枕石漱流”,象征隐士生活。诗中运用了象征、比喻等修辞手法,反映了唐代文学中对自然和品德的重视。相关文学术语包括意境、象征、山水诗等。
这首诗整体围绕“枕流石”展开,通过四句描绘,从石头的显现、流水的鉴照、环境的润泽到鱼儿的惊动,层层递进,赞美了坚贞品质。讲解时应注意诗的意象组合:前两句突出石头的古老和坚贞,后两句通过自然细节烘托闲适隐逸的氛围。诗中的“惊游鳞”和“垂钓日”可能暗含典故,如姜子牙垂钓遇文王,增添了深意。整体上,诗作体现了费冠卿对自然美的捕捉和对道德理想的寄托,是唐代隐逸诗的典范之作。
《枕流石》以自然意象入手,通过描绘石头的古老、清澈流水的鉴照,以及周边环境的细腻描写,展现了坚贞不屈的品质。诗中使用象征手法,将石头人格化,寓情于景,意境深远。语言简洁而富有韵味,体现了唐代山水诗的特点,同时透露出诗人对高尚情操的追求和隐逸情怀。
这首诗由唐朝诗人费冠卿所作,费冠卿是唐代中晚期诗人,生平不详,但以隐逸诗风著称。创作背景可能源于诗人隐居或游历自然山水时的体验,通过描绘枕流石,表达对坚贞品质的赞美和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反映了唐代文人追求自然、超脱世俗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