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想平原兔正肥,千回砺吻振毛衣。
纵令啄解丝绦结,未得人呼不敢飞。
遥想那平原上的野兔正肥美,饥饿的鹰千百次磨砺尖喙、抖动羽毛。 即使它能啄断束缚的丝绳,没有主人的指令也不敢擅自高飞。
唐代咏物诗常见手法:托物言志 章孝标诗风特点:含蓄讽喻 古代驯鹰文化:唐代贵族盛行鹰猎
本诗可通过三个层面解读: 1. 表层:描写驯鹰的捕食本能与驯服性矛盾 2. 中层:反映唐代幕僚制度的生存状态 3. 深层:揭示所有被支配者的精神困境
全诗以动物寓言形式揭示社会现实: 1. 意象对比:"兔正肥"与"砺吻"突出鹰的饥饿与压抑 2. 双重象征:丝绦既是实物束缚,也隐喻制度约束 3. 讽刺笔法:末句"不敢飞"点明被驯化的悲哀
创作于唐代中期,诗人通过饥鹰意象暗喻士人在权力体系中的困境—— 即便具备才能(啄解丝绦),仍需依附权贵(人呼)才能施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