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
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
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
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
一步步走在石头岸边,自身的遭遇与心中所想完全违背。
故乡一天天变得遥远,江面上的老朋友也越来越稀少。
江水潺潺,寒意绵绵不绝;傍晚时分,山色与我相互依偎。
心中满是惆怅,想说的话还未说出口,又有几行乌鸦飞过。
1. 张祜:唐代诗人,字承吉,清河(今属河北)人,以宫词著名,其诗风清丽俊爽,多写山水、边塞、宫怨等题材。
2. 羁旅诗:是古代诗歌中常见的题材之一,主要描写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常抒发思乡怀人、孤独寂寞、对人生感慨等情感。这首《旅次石头岸》就是一首典型的羁旅诗。
3. 情景交融:是诗歌创作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指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使景物带有情感色彩,情感通过景物得以体现。本诗颈联“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便运用了这种手法。
4. 律诗: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对仗工整,符合律诗的格律特点。
《旅次石头岸》是唐代诗人张祜的一首五言律诗,生动地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
诗的开头,诗人行走在石头岸边,就点出了自己身处旅途,并且“身事两相违”,直接表达了人生境遇不如意的失落。接着,“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写出了随着行程渐远,故乡离自己越来越远,曾经熟悉的故人也难以在江上相见,这种远离故土、缺少知己的境况,让诗人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再看后面两句,“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寒冷的江水声不断传来,傍晚的山色仿佛成了诗人唯一的依靠。这里的景色描写不仅仅是写景,更是诗人内心孤独寂寞的体现,寒冷的水声如同诗人内心的凄凉,而相依的山色则是诗人在孤独中寻求慰藉的一种寄托。
最后,“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诗人心中的惆怅太多,千言万语却不知从何说起,这时天空中又飞过几行乌鸦,更增添了几分凄凉和伤感。乌鸦在古诗中常带有凄凉、衰败的意象,这里用乌鸦飞过的景象,进一步强化了诗人的惆怅之情。
整首诗围绕诗人的羁旅生活展开,将思乡、孤独、失意等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诗人在旅途中的复杂心境,是一首情景交融、情感真挚的佳作。
首联“行行石头岸,身事两相违”,开篇点出诗人在石头岸行走的情景,同时直接抒发了身事与期望相违背的感慨,奠定了全诗惆怅的基调。
颔联“旧国日边远,故人江上稀”,通过描写故乡越来越远、江上故人稀少的景象,进一步烘托出诗人的孤独与思乡之情,语言平实却饱含深情。
颈联“水声寒不尽,山色暮相依”,转而描写自然景色,水声带着寒意不断传来,傍晚的山色与诗人相互依偎。以景衬情,将诗人的孤寂融入到萧瑟的秋景之中,情景交融,意境深远。
尾联“惆怅未成语,数行鸦又飞”,诗人心中的惆怅难以用言语表达,而此时数行乌鸦又飞过,更添凄凉之感。以乌鸦飞动的景象收尾,给人留下无限的遐想,将惆怅之情推向高潮。
全诗语言质朴,情感真挚,通过对旅途所见所感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诗人的羁旅之愁、思乡之苦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张祜是唐代诗人,其一生仕途坎坷,多漫游各地。从诗中“旅次”“旧国日边远”等词句来看,这首诗可能是诗人在羁旅途中所作。当时诗人漂泊在外,远离故乡,身边缺少故人,内心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自身境遇的感慨,于是写下此诗来抒发旅途之中的复杂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