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重送
重送
杜牧 〔唐朝〕
手撚金仆姑,腰悬玉辘轳。
爬头峰北正好去,系取可汗钳作奴。
六宫虽念相如赋,其那防边重武夫。
古诗译文
手持名箭金仆姑,腰悬利剑玉辘轳。爬头峰北正是征战之地,定要生擒可汗钳制为奴。后宫虽需司马相如般的文才,但如今边防危急更需倚重武夫。
展开
知识点
1. 律诗对仗:颔联"手撚金仆姑"与"腰悬玉辘轳"形成工整的对仗 2. 典故运用:诗中巧妙化用"金仆姑""玉辘轳"等典故增强文化内涵 3. 边塞诗特征:延续唐代边塞诗雄浑豪放的风格,反映保家卫国的主题 4. 对比手法:通过文治与武功的对比突出主题思想
展开
古诗注解
重送
:再次送别,此诗为杜牧送别武官友人所作
手撚金仆姑
:撚,用手指持取;金仆姑,春秋时期名箭,后泛指良箭
玉辘轳
:辘轳剑的雅称,剑柄以玉装饰,出自《吴越春秋》
爬头峰
:疑为唐代边境山名,具体位置已不可考
可汗
: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首领的称号
六宫虽念相如赋
:六宫代指后宫;相如赋指司马相如的《长门赋》,喻文采风流
其那
:奈何,怎奈
展开
讲解
此诗是杜边塞诗代表作之一,通过描绘武将出征的英姿,反映晚唐时期边防危机。前两句以典型兵器为意象,塑造出英武的将领形象。第三句指出具体的征战地点,第四句表达擒获敌首的决心,展现大唐军威。最后两句尤为深刻,一方面承认文采的价值,另一方面直言边防更需要武备,体现诗人对时局的深刻认识。全诗语言铿锵有力,意象鲜明,在豪迈中蕴含着深沉的忧国之情。
展开
古诗赏析
本诗以劲健笔法勾勒武将英姿,前两句通过"金仆姑""玉辘轳"两个典型意象,展现武将的英武装备。后两句以爬头峰北的具体征战场景,表达擒王制敌的豪情。最后运用对比手法,虽承认文采的价值,但更强调边防武备的紧迫性,体现杜牧忧国忧民的情怀和务实的精神。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当时边境战事频繁,吐蕃、回鹘等势力不断侵扰。杜牧深感国防之重要,通过此诗表达对戍边将领的敬意和对重武备的呼吁,同时暗含对当时重文轻武风气的不满。
展开
作者信息
杜牧(公元803-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古诗数量:
605
名句数量:
2165
作者其他古诗
1
过华清宫
1.4万阅读
2
怅诗
1.2万阅读
3
怅诗
1.2万阅读
4
赤壁
1.2万阅读
5
题乌江亭
1.1万阅读
6
旅宿
1.1万阅读
7
秋日偶题
1.1万阅读
8
归家
1.1万阅读
9
早秋客舍
1.1万阅读
10
兰溪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