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店正纷泊,茧蚕初引丝。
行人碧溪渡,系马绿杨枝。
苒苒迹始去,悠悠心所期。
秋山念君别,惆怅桂花时。
郊野客店正是一片喧闹,初生的蚕儿开始吐丝抽茧。 行人跨过碧绿的溪流,马儿系在岸边的垂柳枝头。 渐行渐远的足迹刚刚消失,悠远的思绪正寄托着期望。 想到秋日山间别离时的桂花,心中满是惆怅与思念。
借景抒情手法;叠词"苒苒""悠悠"的韵律美;唐代科举与隐逸文化关联;"秋山"意象的离别传统;蚕丝与桂花的时序象征;"王屋山"的隐逸地理符号
首联以"野店纷泊"开篇奠定喧嚣送别基调,"茧蚕引丝"既写自然时序,又暗喻师生情谊如蚕丝般绵密。颔联"碧溪渡马"的视觉动态与"绿杨系马"的静态形成张力,暗示离别的流动性。颈联"苒苒迹"与"悠悠心"形成空间与心理的对照,尾联"秋山念别"将时间折叠,通过预设重逢场景强化当下的不舍。全诗通过"夏初-秋末"的季节跳跃,完成送别诗"即时-永恒"的情感升华。
全诗以白描手法勾勒送别场景:首联"野店纷泊"与"茧蚕引丝"交织,既写实又暗喻离情;颔联"碧溪渡马"的动态画面,与颈联"苒苒迹去"的视觉延展形成时空纵深;尾联"秋山念别"的虚实相生,通过季节跳跃将当下送别与未来重逢串联。全诗四次季节暗示(夏初蚕丝、秋日桂花),构建起完整的情感闭环。
此诗作于杜牧任湖州刺史期间(842-844年),时值晚唐科举制度盛行。卢霈秀才为杜牧门生,赴举前辞别恩师,杜牧于句溪送别时触景生情。王屋山为唐代隐士聚集地,诗中暗含对卢霈"先隐后仕"人生选择的期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