贱子来千里,明公去一麾。
可能休涕泪,岂独感恩知。
草木穷秋后,山川落照时。
如何望故国,驱马却迟迟。
我来自千里之外,您挥袖离去。或许能停止流泪,岂止是感恩之情。草木在深秋凋零,山川在落日余晖中。如何眺望故乡,驱马却犹豫不前。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诗风以俊爽含蓄著称。晚唐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和个人感伤。官职制度在唐朝常有变动,“出官”指官员外调或贬职。昭应是唐代地名,今属陕西。诗歌中常用自然景物如“秋草”、“落日”象征衰败和离别。
这首诗是杜牧在旅途中所作,主题聚焦于友人出官和自己的羁旅之情。首联“贱子来千里,明公去一麾”通过对比,展现了自己远道而来而友人却离去的无奈;颔联“可能休涕泪,岂独感恩知”表达了对友人的安慰和超越感恩的深情;颈联“草木穷秋后,山川落照时”以景物渲染悲凉氛围,暗示仕途的坎坷;尾联“如何望故国,驱马却迟迟”直接抒发思乡和犹豫不决的复杂心绪。整首诗结构严谨,语言凝练,情感层层递进,体现了杜牧对友情的珍视和对时局的感慨。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和深沉的意境,表达了离愁别绪和仕途感慨。前两句通过“贱子”与“明公”的对比,突出身份差异和离别之痛;中间两句以“涕泪”和“感恩”深化情感层次;后四句借“草木穷秋”和“山川落照”的景物描写,烘托出衰败与思乡的氛围,最后“驱马迟迟”生动描绘出犹豫不前的心境。整体上,诗风含蓄隽永,情感真挚,体现了杜牧抒情诗的艺术特色。
此诗创作于唐朝晚期,杜牧在官职变动途中行至昭应(今陕西临潼),听闻友人被调职或贬官出京,因而寄诗表达感慨。杜牧身处官场动荡时期,诗中反映了对友人的同情、自身的羁旅之思以及晚唐政治环境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