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向蓬莱宫里行,北轩阑槛最留情。
孤高堪弄桓伊笛,缥缈宜闻子晋笙。
天接海门秋水色,烟笼隋苑暮钟声。
他年会著荷衣去,不向山僧说姓名。
曾经在蓬莱仙宫中漫步,最留恋那北轩的栏杆。 孤高之境可吹奏桓伊的笛曲,缥缈云间宜聆听子晋的笙音。 秋水连天与海门一色,暮烟笼罩隋苑传来钟声。 他年若披荷衣归隐而去,定不对山僧透露姓名。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个层面: 1. 结构设计:前六句铺陈景物,后两句突然转折,形成"蓄势-突转"的效果 2. 双线交织:明线写甘露寺景观,暗线贯穿求仙问道之思 3. 情感张力:"最留情"与"不向山僧"的矛盾表达,体现诗人既眷恋尘世又向往超脱的复杂心态 典型体现了晚唐诗歌"精工而归于自然"的艺术特色。
全诗以"仙踪"为脉络:首联以蓬莱仙宫比拟甘露寺,奠定缥缈基调;颔联用桓伊笛、子晋笙两个典故,将音乐意象与空间高度结合;颈联转向现实景观,"秋水""暮钟"营造空灵意境;尾联"荷衣""不道姓名"彰显隐逸之志。杜牧巧妙融合道教神仙意象与江南风物,在虚实相生中展现唐代文人特有的精神追求。
此诗作于杜牧任监察御史分司东都期间(约842-844年)。甘露寺位于镇江北固山,杜牧曾多次游历。诗中融合仙道意象与江南实景,既表达对甘露寺北轩景致的眷恋,又暗含对仕途的疏离感,反映其晚年向往隐逸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