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作者相关:杜牧,字牧之,号樊川居士,晚唐杰出诗人、散文家,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其诗歌风格俊爽清丽,多咏史抒怀之作,代表作有《阿房宫赋》《泊秦淮》《山行》等。 2. 意象解析:“月”是古典诗词中的常见意象,在本诗中,月光既象征着公平、普惠(“万国尽分照”),也烘托出清冷、孤寂的氛围(“寒光垂静夜”“长门蛾眉对晓晴”),不同语境下的“月”承载着不同的情感与寓意。 3. 典故运用:诗中“长门”“蛾眉”借用了汉代陈皇后失宠居长门宫的典故,“长门”成为失宠后妃居所的代称,“蛾眉”代指美女,这种用典手法既简洁凝练地表达情感,又增添了诗歌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古典诗词中常见的艺术手法。 4. 诗歌结构:本诗为五言律诗,共八句,遵循“起承转合”的结构。首联(起)描绘长安月夜整体景象;颔联(承)由都城拓展到天下,深化月光的普惠性;颈联(转)聚焦细节景物,增添画面层次;尾联(合)转折到长门宫女子,点明主旨,升华情感,体现了五言律诗严谨的结构特点。 5. 表现手法: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如“万国尽分照”与“独有长门里”的对比,突出了失意者的孤独;同时运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寒光”“皓彩”“疏影”为视觉描写,“秋声”为听觉描写,让月夜景象更具立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