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山翠欲结蒙笼,汗漫谁游夕照中。
初语燕雏知社日,习飞鹰隼识秋风。
波摇珠树千寻拔,山凿金陵万仞空。
不欲登楼更怀古,斜阳江上正飞鸿。
湖光山色青翠欲滴,朦胧如纱,在这夕阳余晖中,有谁在漫无边际地游荡? 初学鸣叫的燕雏感知到社日的临近,练习飞翔的鹰隼已识得秋风的凛冽。 波涛摇曳着珠树,仿佛千寻之高拔地而起,山峦被开凿,金陵的万丈高峰显得空旷。 本不想登楼怀古,却见斜阳下江面上鸿雁正翩翩飞过。
1. 杜牧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是晚唐重要诗人 2. 诗中运用了"燕雏""鹰隼"等动物意象象征时令变迁 3. "珠树""金陵"等典故体现了诗人的学识修养 4. 七言律诗平仄工整,颔联颈联对仗精妙 5. 尾联采用"反对"手法增强艺术感染力
这首诗典型体现了杜牧"雄姿英发"的诗风。首联以朦胧山水营造苍茫意境,颔联通过动物行为暗示季节更替,暗含对时局的隐喻。颈联突然转入雄奇壮阔的想象,尾联却以平淡语收束,形成强烈反差。诗人将怀古之情融入眼前景物,通过"斜阳飞鸿"的意象,既展现了晚唐的衰飒气象,又寄寓了自己壮志难酬的感慨。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体现了杜牧律诗的精湛功力。
全诗以"望"字统领,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展现秋日黄昏的苍茫景象。前两联写近景,用燕雏、鹰隼暗喻时局变化;后两联写远景,以夸张手法表现山河壮阔。尾联"不欲登楼更怀古"看似矛盾,实则深化了诗人面对衰世的无奈之情。诗中"波摇珠树""山凿金陵"等意象雄奇,体现了杜牧诗歌豪放俊爽的一面。
此诗约作于杜牧任池州刺史期间(843-845年)。当时唐朝国势衰微,诗人登楼远眺,见湖山秋色,感怀古今,借景抒发了对时局的忧虑和个人身世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