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疟朝朝避,春寒夜夜添。
未惊雷破柱,不报水齐檐。
虎箭侵肤毒,鱼钩刺骨铦。
鸟言成谍诉,多是恨彤幨。
户尽悬秦网,家多事越巫。
未曾容獭祭,只是纵猪都。
点对连鳌饵,搜求缚虎符。
贾生兼事鬼,不信有洪炉。
疟疾如鬼魅般每日躲避,春寒在夜里不断加剧。 尚未被惊雷劈裂屋柱,也未听闻雨水漫过屋檐。 毒箭如虎刺入肌肤,鱼钩似刃穿透骨髓。 鸟雀的啼鸣化作控诉,多是对红色官帐的愤恨。 家家悬挂捕兽的秦网,户户供奉越地的巫祝。 不容水獭祭祀神灵,却纵容猪群横行街市。 精心布置钓鳌的香饵,四处搜寻降虎的符咒。 贾谊尚且兼信鬼神,却无人信天地洪炉造化。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层次: 1. 表层叙事:描绘岭南瘴疠之地巫鬼横行的奇异风俗 2. 中层讽喻:每联均含政治隐喻,如"虎箭"喻党争迫害,"悬秦网"讽严刑峻法 3. 深层哲思:通过"贾生事鬼"的典故,表达对天道不彰的终极追问 艺术上采用"以异写常"手法,将现实批判包裹在奇崛意象中,体现李商隐"沉博绝丽"的诗风。
全诗以双关隐喻见长: 1. 意象对比:"鬼疟"与"春寒"构成自然与超自然的双重压迫,"秦网""虎,"秦网""虎符"揭示法制与暴政的悖论 2. 政治讽喻:"鸟言谍诉"暗指民间怨声,"纵猪都"讽刺官吏横行 3. 哲学思考:末联用贾谊典,质疑在鬼神横行的世道里,天地正道是否还存在
此诗作于李商隐任职桂林期间(848-851年),当地气候湿热多瘴疠,民俗尚巫鬼。诗人借异域风物暗讽朝廷苛政,以"鬼疟""虎箭"喻政治迫害,"恨彤幨"影射对权贵的不满,反映晚唐社会矛盾激化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