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问复招魂,无因彻帝阍。
岂知千丽句,不敌一谗言。
我写下《天问》与《招魂》,却无法将它们送达天帝的宫门。谁能想到,纵有千句华美诗章,也抵不过一句谗言的诽谤。
本诗以屈原典故为载体,展现了三个层次:表层是诗人对屈原的追忆,中层是对自身遭遇的隐喻,深层则是对封建政治规律的揭示。艺术上采用"用典-对比-议论"的结构,前两句用《天问》《招魂》两个经典意象奠定悲怆基调,后两句通过数量词的强烈反差形成戏剧性转折。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彻帝阍"的"彻"字,既指送达的动作,又暗含"透彻明白"却终不得达的双重意味,体现了唐诗"言近旨远"的特征。
全诗以精炼的二十字构成强烈对比:前两句用屈原典故暗示忠谏无门,后两句以"千"与"一"的数量反差,凸显政治生态的荒诞。诗人通过历史镜鉴,既表达了对屈原遭遇的共鸣,又深刻揭示了封建时代"文不如谗"的普遍悲剧。艺术上运用典故与数字对比,使短小篇幅蕴含巨大张力。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陆龟蒙借屈原的典故抒发自身怀才不遇的愤懑。当时朝政腐败,诗人虽有济世之志却屡遭排挤,诗中通过对比忠言与谗言的力量,揭露了封建王朝中"忠良见弃,谗佞得志"的黑暗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