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登高咏菊尽
登高咏菊尽
罗隐 〔唐朝〕
篱畔霜前偶得存,苦教迟晚避兰荪。
能销造化几多力,不受阳和一点恩。
生处岂容依玉砌,要时还许上金樽。
陶公没后无知己,露滴幽丛见泪痕。
古诗译文
篱笆旁经霜后偶然存活的菊花,苦苦推迟花期以避开兰荪的盛放。
它耗尽天地多少造化之力,却不愿接受春日暖阳的一点恩惠。
生长之处岂能依附华美的玉阶,需要时却可被采撷装入金樽。
陶渊明逝后再无知音赏识,露水滴落幽深菊丛仿佛泪痕。
展开
知识点
咏物诗特征:托物言志,本诗表面咏菊,实则抒写士人品格 晚唐诗歌风格:注重炼字(如"销""受"的强烈对比),批判现实 典故运用:陶渊明《饮酒》"采菊东篱下"的化用与反衬 对仗艺术:颔联"能销造化几多力"与"不受阳和一点恩"形成工整反对 意象体系:菊花在传统文化中象征隐逸、坚贞,本诗赋予新内涵
展开
古诗注解
兰荪
:香草名,象征高洁,此处反衬菊花的孤傲。
阳和
:春天的暖阳,喻指世俗的恩宠。
玉砌
:玉石台阶,代指权贵之地。
金樽
:华贵的酒器,暗指被权贵赏玩的命运。
陶公
:陶渊明,以爱菊闻名,象征隐逸高士。
展开
讲解
此诗需重点关注三重转折:首联写菊花生存之艰,却主动"避兰荪"显其孤高;颔联极言其生长耗力,却"不受恩"见其傲骨;颈联"不容玉砌"与"许上金樽"的矛盾,揭露才士被权贵工具化的现实。尾联"露滴泪痕"的意象,将自然现象情感化,达到物我合一境界。罗隐通过层层递进,将普通咏菊诗升华为知识分子的人格宣言。
展开
古诗赏析
全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菊花孤傲坚韧的人格。首联"偶得存""苦教迟晚"突出其生存艰难;颔联"能销造化""不受阳和"彰显其抗拒恩宠的骨气;颈联通过"玉砌""金樽"对比揭示其矛盾处境;尾联借陶渊明典故,将露水比作泪痕,抒发知音难觅的悲凉。诗中"不受""岂容"等词铿锵有力,体现罗隐"一榻糊涂的泥塘里的光彩"(鲁迅语)的批判精神。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罗隐屡试不第、仕途坎坷,借咏菊抒发怀才不遇之愤。当时宦官专权、科举腐败,诗人以菊花自喻,既表达坚守节操的决心,又暗讽统治者不能识才用贤。
展开
作者信息
罗隐(833-909),字昭谏,新城(今浙江富阳市新登镇)人,唐代诗人。生于公元833年(太和七年),大中十三年(公元859年)底至京师,应进士试,历七年不第。咸通八年(公元867年)乃自编其文为《谗书》,益为统治阶级所憎恶,所以罗衮赠诗说:“谗书虽胜一名休”。后来又断断续续考了几年,总共考了十多次,自称“十二三年就试期”,最终还是铩羽而归,史称“十上不第”。黄巢起义后,避乱隐居九华山,光启三年(公元887年),55岁时归乡依吴越王钱镠,历任钱塘令、司勋郎中、给事中等职。公元909年(五代后梁开平三年)去世,享年77岁。
古诗数量:
523
名句数量:
1837
作者其他古诗
1
自遣
1.1万阅读
2
金钱花
1.1万阅读
3
钱塘江潮
1万阅读
4
蜂
1万阅读
5
感弄猴人赐朱绂
1万阅读
6
京中正月七日立春
1万阅读
7
蜂
1万阅读
8
鹦鹉
1万阅读
9
王濬墓
1万阅读
10
登夏州城楼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