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声汹汹势悠悠,罗刹江边地欲浮。
漫道往来存大信,也知反覆向平流。
任抛巨浸疑无底,猛过西陵只有头。
至竟朝昏谁主掌,好骑赪鲤问阳侯。
钱塘江潮声势如雷霆咆哮,气势绵延不绝仿佛大地要被掀翻;
潮水往来虽守时令,却知它反复无常终归平静;
任凭巨浪淹没深潭似无底,迅猛冲过西陵只剩浪头翻涌;
究竟昼夜潮汐谁主沉浮?不如骑着赤鲤鱼去问水神阳侯。
钱塘江潮成因:天体引力与杭州湾"漏斗状"地形效应;罗隐作为晚唐"讽刺诗派"代表;唐代观潮文化的兴盛;"阳侯"在《楚辞》中的文献记载;七言律诗的平仄对仗规则;"西陵"作为古代重要渡口的历史地位
首联以视听通感展现潮势,"怒声"与"地浮"构成天地共振;颔联转入哲理思考,"大信"暗合《周易》"大信不约"的哲学观;颈联"抛浸""过陵"形成空间张力,尾联"朝昏主掌"呼应首句自然伟力。诗人借潮汐规律质问天道无常,实为对晚唐社会的隐喻批判。全诗在壮阔景象中渗透人生感悟,体现了唐诗"物我交融"的审美特质。
全诗以"怒声汹汹"开篇即现雷霆万钧之势,通过"地欲浮"的夸张手法展现潮涌的震撼。颔联"大信"与"反覆"形成辩证,暗喻人生无常。颈联"疑无底""只有头"运用视觉错位强化冲击力,尾联设问作结,以"骑赤鲤问水神"的奇幻想象收束,既保持咏潮诗的传统意象,又注入道家哲思。全篇对仗工整,首尾呼应,展现了罗隐诗歌特有的"冷峻中见奇思"的艺术风格。
本诗创作于晚唐光启年间(886-888年),时值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罗隐因科举屡试不第,漫游江南时目睹钱塘江潮奇观,借自然伟力抒发对时局的感慨。唐代文人素有观潮传统,白居易、张若虚等皆有咏潮诗作,此诗延续了唐诗借景喻理的创作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