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日芦花雨,行人谷树村。
青山时问路,红叶自知门。
苜蓿穷诗味,芭蕉醉墨痕。
端知弃城市,经席许频温。
夕阳下芦花如雨飘落,旅人穿过山谷间的村落。 青山间不时寻问前路,红叶自会指引家门方向。 苜蓿的清淡滋养诗情,芭蕉叶上醉墨留痕。 深知已远离城市喧嚣,书桌前的温暖可常享。
本诗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1)意象群的精心组织,选取芦花、谷树、红叶等秋季物象营造萧散意境;2)空间对比手法,隐现的城市与详写的自然形成张力;3)典故的化用,如"芭蕉醉墨"暗含怀素练字的故事。教学时可重点分析"自知门"的"自"字妙用,既写红叶自然飘落之态,又暗喻隐士不假外求的精神境界。尾联"经席许频温"的"温"字双关,既指物理双关,既指物理温度,更指学问的温习,体现唐诗炼字之精。
全诗以"落日芦花"起兴,构建出萧疏淡远的意境。颔联"青山问路,红叶知门"运用拟人手法,展现隐者与自然的默契。颈联以"苜蓿""芭蕉"两个典型意象,勾勒出清贫却雅致的生活图景。尾联直抒胸臆,表达对脱离尘嚣的肯定。诗人通过空间转换(城市→自然)和感官体验(视觉→味觉→触觉),完成了对隐逸主题的立体呈现。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诗人听闻友人应德茂离开棠溪隐居地后所作。唐彦谦身处唐王朝衰微时期,诗中"弃城市"的意象反映了当时文人逃避战乱、向往隐逸的普遍心态,通过自然景物的描写寄托对友人隐居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