弯环青径斜,自是野僧家。
满涧洗岩液,插天排石牙。
炉寒馀柏子,架静落藤花。
记得逃兵日,门多贵客车。
蜿蜒曲折的小径斜斜延伸,这里自然是野僧的居所。 满涧的溪水冲洗着山岩的精华,高耸的石峰如牙齿般插入天际。 香炉已冷,只剩下柏树的果实,藤架静谧,藤花轻轻飘落。 还记得当年战乱逃亡的日子,寺门前停满了达官贵人的车马。
这首诗以写景开篇,通过“弯环青径”“满涧洗岩液”等句,描绘了寺庙周围的自然景色,营造出幽深静谧的氛围。接着,“炉寒馀柏子”一句转折,暗示寺庙的冷清,与后文的“贵客车”形成对比。最后两句点明主题,通过回忆战乱时的情景,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全诗语言凝练,意象生动,展现了唐彦谦诗歌的艺术特色。
这首诗以深山寺庙为背景,通过细腻的景物描写和今昔对比,展现了战乱前后的巨大变化。前四句写景,勾勒出寺庙幽静清冷的自然环境;后四句叙事抒情,通过“炉寒”“藤花落”等意象,烘托出寺庙的荒凉,最后以“贵客车”的回忆,点出战乱的残酷。全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的渴望和对世事无常的感慨。
唐彦谦生活在晚唐时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这首诗描写了一座深山中的寺庙,通过对比寺庙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冷清,反映了战乱对百姓生活的深刻影响。诗中“记得逃兵日,门多贵客车”一句,暗示了寺庙曾作为避难所的历史,也表达了诗人对和平生活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