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过清凉寺王导墓下
过清凉寺王导墓下
唐彦谦 〔唐朝〕
江左风流廊庙人,荒坟抛与梵宫邻。
多年羊虎犹眠石,败壁貂蝉只贮尘。
万古云山同白骨,一庭花木自青春。
永思陵下犹凄切,废屋寒风吹野薪。
写风
写花
写山
写人
青春
写云
写羊
古诗译文
当年在江左地区风流倜傥、位居朝廷要职的王导,他的荒坟如今却被抛弃在佛寺旁边。墓前石雕的羊和虎多年后依然卧在石上,但残破墙壁旁象征权贵的貂蝉饰物只积存着尘埃。万古不变的云山与墓中白骨一同沉寂,而庭院中的花草树木却依然独自焕发着青春。想到永思陵下的景象尚且令人感到凄凉哀伤,这废屋旁寒风吹动着野地的柴草,更添萧瑟。
展开
知识点
1. 王导:东晋初年著名政治家,辅佐晋元帝司马睿建立东晋政权,是稳定江东局势的关键人物,有“王与马,共天下”之说。 2. 貂蝉:此处非指人物,而是汉代侍中、中常侍等武官冠上的饰物,以貂尾和附蝉为饰,后常代指显贵的官位。 3. 墓前石兽:古代帝王或高官墓前神道两侧常放置石像生,如石人、石兽(狮、虎、羊、马等),用以显示墓主身份地位并驱邪镇墓。 4. 咏史诗: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遗迹为题材,借以抒发情怀、讽刺时政或表达见解的诗歌。晚唐咏史诗常带有衰飒悲凉的基调。 5. 清凉寺:位于南京,始建于南朝,是历史名刹。王导墓在其附近。
展开
古诗注解
江左风流廊庙人
:江左,指长江下游以东地区,即江东;风流,指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廊庙人,指朝廷重臣。此句指东晋名臣王导。
梵宫
:佛寺。此处指清凉寺。
羊虎犹眠石
:羊虎,指古代帝王或高官墓前放置的石兽(石羊、石虎);眠石,形容石兽卧于石上,历经岁月。
败壁貂蝉只贮尘
:败壁,残破的墙壁;貂蝉,古代王公高官冠上的饰物,代指权贵;贮尘,积存灰尘。意指昔日荣华已化为尘土。
万古云山同白骨
:云山万古不变,与墓中白骨一同长存,感慨自然永恒与人生短暂。
一庭花木自青春
:庭院中的花草树木不管人世变迁,依然自然生长,焕发青春。
永思陵
:通常指帝王陵墓,此处可能借指或泛指,用以烘托凄切氛围。
废屋寒风吹野薪
:废屋,废弃的房屋;野薪,野地的柴草。描绘荒凉残破的景象。
展开
讲解
这首诗题为《过清凉寺王导墓下》,是诗人路过王导墓时的怀古之作。讲解时可把握以下几点:一是抓住核心意象的对比,如“风流廊庙人”与“荒坟”、“万古云山”与“一庭花木”,感受盛衰无常的主题。二是理解典故的运用,如“貂蝉”、“羊虎石”,它们承载着特定的历史文化信息,是理解诗意的基础。三是体会景物描写与情感抒发的融合,残破的墓园景象与诗人内心的凄切感伤相互映衬。四是联系晚唐的时代背景,这种凭吊古迹、感怀兴衰的诗作,也隐含着诗人对当下国运的忧思。整体而言,这首诗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厚,需在反复吟咏中体会其历史沧桑感。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凭吊东晋名相王导的荒坟,抒发了对历史兴衰、人生短暂的深沉感慨。首联以“江左风流”与“荒坟抛与”形成鲜明对比,突出昔盛今衰。颔联“羊虎犹眠石”与“貂蝉只贮尘”具体描绘墓园荒寂,象征功业荣华终归尘土。颈联“云山同白骨”与“花木自青春”将自然永恒与生命短暂并置,哲理深刻。尾联以“永思陵下”的凄切和“废屋寒风”的萧瑟景象作结,渲染了浓重的悲凉氛围。全诗语言凝练,意境苍凉,对比手法运用巧妙,体现了晚唐咏史诗的典型风格。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为唐代诗人唐彦谦所作。诗人途经金陵(今南京)清凉寺旁的东晋名相王导墓,触景生情。王导是东晋开国功臣,位极人臣,显赫一时,但时过境迁,其墓冢竟与佛寺为邻,荒凉残破。诗人身处晚唐,国势衰微,面对前代贤臣的荒坟,不禁生出历史兴亡、人生无常的深沉感慨,遂作此诗以寄怀。
展开
作者信息
唐彦谦(?~893)字茂业,号鹿门先生,并州晋阳(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咸通末年上京考试,结果十余年不中,一说咸通二年(861)中进士。乾符末年,兵乱,避地汉南。中和中期,王重荣镇守河中,聘为从事,累迁节度副使,晋、绛二州刺史。光启三年(887),王重荣因兵变遇害,他被责贬汉中掾曹。杨守亮镇守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时,担任判官。官至兴元(今陕西省汉中市)节度副使、阆州(今四川省阆中市)、壁州(今四川省通江县)刺史。晚年隐居鹿门山,专事著述。 昭宗景福二年(893)卒于汉中。
古诗数量:
169
名句数量:
595
作者其他古诗
1
葡萄
1万阅读
2
秋葵
1万阅读
3
望岳时贼据华夏
1万阅读
4
无题十首
1万阅读
5
寄同上人
1万阅读
6
寄友三首
1万阅读
7
咏葡萄
1万阅读
8
咏马二首
1万阅读
9
题宗人故帖
1万阅读
10
夜坐示友
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