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晏霜浓十二月,林疏石瘦第三溪。
云沙有径萦寒烧,松屋无人闻昼鸡。
几聚衣冠埋作土,当年歌舞醉如泥。
早知涉世真成梦,不弃山田春雨犁。
日暮时分寒霜浓重正值十二月,林木稀疏山石嶙峋的第三溪。 云沙小径缠绕着寒冷的野火,松木屋舍空寂无人白昼鸡鸣也难闻。 多少衣冠士族已埋骨成土,当年醉生梦死的歌舞繁华如泥淖。 早知人生在世不过一场大梦,不如不弃山田在春雨中扶犁耕作。
此诗可分层解读: 1. 写景层(前两联):用“霜”“瘦”“寒”等字眼强化荒寒意象,为抒情铺垫 2. 讽喻层(颈联):以“衣冠”“歌舞”代指权贵,用“埋作土”揭示荣华易逝 3. 哲理层(尾联):点明全诗主旨——人生如梦不如归耕,体现道家“返璞归真”思想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关注诗中“十二月”与“春雨”的时空跳跃,体会诗人通过季节反差表达的顿悟过程。
全诗以冷峻笔触勾勒冬景:首联“霜浓”“林疏石瘦”营造萧瑟氛围;颔联“无人昼鸡”以动衬静,突出孤寂;颈联陡转,用“衣冠作土”“歌舞如泥”讽喻权贵虚妄;尾联点题,以“春雨犁”的田园意象表明超脱之志。手法上,时空跳跃(冬景→历史→春耕)、虚实相生(现实景物与人生感悟),体现晚唐诗歌凝练深沉的特点。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唐彦谦历经宦海沉浮,目睹王朝衰败。诗中“第三溪”可能是诗人隐居之地,通过荒寂景象与昔日繁华对比,表达对世事的幻灭感和归隐之志,反映晚唐文人普遍存在的避世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