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策虚楼竹隔明,悲来展转向谁倾。
天寒胡雁出万里,月落越鸡啼四更。
为底朱颜成老色,看人青史上新名。
清溪白石村村有,五尺乌犍托此生。
竹影婆娑掩映虚楼,心中悲苦又能向谁倾诉? 天寒时节胡雁飞越万里,月落时分越鸡啼鸣四更。 为何红颜渐成老态,看他人青史留名。 清溪白石处处可见,唯有五尺乌犍相伴此生。
首联以听觉(竹声)与视觉(虚楼)营造孤寂氛围,“悲来”直点心境;颔联用“胡雁”“越鸡”对仗,空间(万里)与时间(四更)交织,扩展意境。颈联转折,用“朱颜老”与“青史新名”对比,揭示知识分子普遍焦虑。尾联看似闲笔,实以田园意象反衬壮志难酬,含蓄深沉。全诗体现唐末诗人对个人命运与历史洪流的深刻反思。
全诗以“悲”为诗眼,前四句写景寓情:竹影、雁鸣、鸡啼烘托孤寂,后四句直抒胸臆,对比“朱颜老”与“青史新名”,凸显人生无奈。末句以“乌犍托此生”作结,看似淡泊实则沉痛,暗含对时代动荡的无力感。语言简练,意象典型,情感层层递进,体现唐彦谦诗风沉郁苍劲的特点。
此诗作于唐末乱世,诗人唐彦谦仕途失意,流寓越地(今浙江一带)。诗中借夜宿越城所见所感,抒发年华老去、功业无成的悲凉,以及对归隐生活的向往,反映了晚唐文人普遍存在的末世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