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陵市上忽相逢,叙别殷勤兴倍浓。
良会若同鸡黍约,暂时不放酒杯空。
愁牵白发三千丈,路入青山几万重。
行色一鞭催去马,画桥嘶断落花风。
在兰陵的街市上忽然与你相逢,叙说离别之情兴致格外浓厚。 美好的相聚如同农家鸡黍之约,此刻绝不放下手中的空酒杯。 忧愁牵动着我三千丈的白发,前路蜿蜒深入青山千万重。 匆匆行色一鞭催促着离去的老马,画桥边马嘶声中断在落花风中。
本诗教学可聚焦三个维度:首先解析"鸡黍约"的典故价值,通过对比《论语》原典,探讨唐代文人如何化用经典;其次分析数字修辞的运用,比较李白"白发三千丈"与本诗的继承关系;最后可引导学生关注尾联的蒙太奇手法,声音(马嘶)与画面(落花)的叠加如何强化离别意境。对于"兰陵"地名的考证,可延伸至唐代山东地区的历史地位,结合杜甫《饮中八仙歌》等作品,构建地域文学认知框架。
全诗以"逢-聚-别"为脉络,首联"忽"字突出邂逅之意外,颔联用"鸡黍约"的典故将短暂相聚升华至精神契合。颈联转折,"白发"与"青山"形成时空对仗,愁绪与征程交织。尾联"鞭催去马"的动感画面与"落花风"的凄美意象碰撞,达到情感高潮。诗人善用数字夸张(三千丈、几万重)和感官描写(嘶断声、落花风),在八句内完成从欣喜到怅惘的情绪转换,体现晚唐律诗凝练深沉的特质。
此诗作于唐彦谦宦游途中,具体年份无考。诗人通过市井偶遇故人的场景,展现了唐代士人羁旅生活中的典型情感。诗中"兰陵"暗示作者可能行经山东,而"青山几万重"则反映唐代文人频繁迁徙的生存状态,结合尾联的急促离别,或与晚唐动荡时局下官吏调任频繁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