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烈遗黎死尚羞,挥刀斫石恨谯周。
如何千载留遗庙,血食巴山伴武侯。
蜀汉的遗民至死仍感羞耻,挥刀砍石愤恨谯周的投降。 为何千年后邓艾庙依然留存,与武侯祠一同在巴山享受祭祀?
本诗以历史遗迹为切入点,展现深刻的史观:首联通过蜀汉遗民视角,强化"羞"与"恨"的情感张力;颔联转折设问,揭示历史记忆的复杂性。诗人不直接评判邓艾功过,而是通过庙宇并存的矛盾现象,引发读者思考:历史评价是否应该超越胜负立场?武侯象征忠贞,邓艾代表功业,二者的共存暗示历史记忆的多维性,体现晚唐诗人对正统史观的反思。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展现历史矛盾:首句写蜀汉遗民的亡国之耻,次句用"挥刀斫石"的激烈动作表达对投降派的愤恨。后两句以反诘语气,质疑灭蜀将领邓艾为何能与诸葛亮同享祭祀,暗含对历史评价标准的拷问。诗中"死尚羞"与"血食"形成强烈反差,凸显诗人对忠奸善恶的历史反思。
此诗作于晚唐时期,诗人唐彦谦途经巴蜀地区,见到邓艾庙与武侯祠并存,有感而发。邓艾是灭蜀的魏国名将,而诸葛亮是蜀汉丞相,二人本为敌对,却在巴山共享祭祀,引发诗人对历史评价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