槐柳萧疏溽暑收,金商频伏火西流。
尘衣岁晚缘身贱,雨簟更深满背秋。
前事悲凉何足道,远书慵懒未能修。
惟思待月高梧下,更就东床访惠休。
槐柳稀疏,潮湿的暑气渐渐消散,秋风频频吹拂,炎夏的火热向西流逝。 衣衫单薄,因年岁渐晚而显得寒酸,深夜竹席上,秋雨凉意浸透脊背。 往昔悲凉的往事不值一提,远方书信也懒得提笔回复。 只想在高大的梧桐树下等待月光,再去东厢拜访友人惠休。
本诗讲解可分三个层次: 1. 意象分析:前两联选取槐柳、秋风、雨簟等典型秋意象,通过视觉(萧疏)、听觉(金商)、触觉(满背秋)多角度渲染氛围。 2. 情感脉络:由外物描写转向内心独白,展现诗人从悲凉孤寂到寻求精神解脱的心理变化。 3. 艺术特色:炼字精妙("伏""满"),对仗工稳(尘衣/雨簟),结句用典自然,体现晚唐诗歌含蓄深婉的特点。
全诗以秋景起兴,通过"槐柳萧疏""金商频伏"等意象营造萧瑟氛围。颔联以"尘衣""雨簟"具象化贫寒处境,颈联转写心理活动,展现诗人对世事的淡漠。尾联突发奇想,在孤寂中寻求精神寄托,形成由景入情、由实转虚的层次。语言凝练,对仗工整,"满背秋"三字尤显新奇,将秋凉具象化为可感知的触觉。
此诗作于唐朝晚期,时值秋初,诗人唐彦谦身处困顿,年岁渐老而功名未就,借秋夜吟咏抒发孤寂之情。诗中"尘衣岁晚""前事悲凉"等句,反映其生活清贫与对往事的感慨,末句则表达对友人慰藉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