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
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
回想从前,人们争相游览曲江岸边,还没到春天,就常常有寻访春光的人。
如今游春的人都已不见,只剩下空荡荡的池塘依旧存在,直到春深时节,这里却完全没有春天的景象。
1. 曲江:唐代长安城著名的风景区,位于长安城东南隅,是皇家园林和公众游乐场所,在唐代诗歌中经常被提及。
2. 对比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今昔对比,将曲江昔日的繁华与如今的萧条进行对比,突出战乱带来的影响,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
3. 王驾:唐代诗人,其诗作多描写日常生活和自然景象,风格清新自然,这首《乱后曲江》是其较为著名的作品之一。
同学们,我们来看这首《乱后曲江》。首先,从题目就可以知道,这首诗写的是战乱之后曲江的景象。
诗的前两句回忆了过去曲江的热闹。大家想想,还没到春天,就有很多人迫不及待地去曲江探春,那种热闹的场景是不是很容易想象出来?这其实是为了和后面的景象做对比。
再看后两句,现在呢?游春的人都不见了,只剩下空池子。就算春天已经很深了,这里也没有春天该有的样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经历了战乱。诗人通过这样的对比,让我们感受到战乱对人们生活和自然景象的破坏有多大。
我们在学习这首诗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这种今昔对比的写法,感受诗人在字里行间流露出来的对往昔的怀念和对现实的感慨。同时,也可以了解一下唐代曲江的历史背景,这样能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情感。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营造出强烈的盛衰之感。前两句“忆昔争游曲水滨,未春长有探春人”描绘了昔日曲江的热闹景象,人们对春光的期盼和争相游览的盛况跃然纸上,“争游”“长有”等词凸显了当时的繁华。
后两句“游春人尽空池在,直至春深不似春”则转向如今的凄凉,战乱之后,游人绝迹,只剩下空荡荡的池塘,即便到了春深之时,也毫无春日的生机与美好,“空池在”与“不似春”形成鲜明对比,将战乱带来的破坏和诗人内心的伤感表现得淋漓尽致。全诗意境苍凉,情感真挚,通过对曲江景象的描写,折射出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动荡。
王驾生活在唐朝后期,当时社会经历了安史之乱等一系列战乱,社会动荡不安,昔日繁华的景象遭到严重破坏。曲江在唐代曾是极其繁华的游览之地,每逢佳节,游人如织。而经过战乱后,这里变得萧条冷落。诗人目睹曲江由盛转衰的景象,心生感慨,于是创作了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抒发对战乱带来破坏的惋惜和对世事变迁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