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
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
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
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
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
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
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
在江南已厌倦了四处游历,江北的漫游也显得空泛而漫长。
怀着对新景致的向往,道路曲折迂回;探寻奇异的风光,时光却不肯停留。
穿过湍急的水流奔向孤屿,孤屿在江水中显得格外秀丽。
云彩与太阳相互辉映,天空和江水共同呈现出澄澈鲜丽的景象。
这孤屿所显现的灵气无人欣赏,它蕴含的真正意趣又有谁来传播。
不禁想象昆仑山仙人的风姿,遥远地超脱了世间的尘缘。
此刻才相信安期生的长生之术,能够得以尽享养生的岁月。
1. 谢灵运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创作山水诗的诗人,他的诗歌善于细致描摹山水景色,开创了山水诗派。
2. 本诗中运用了拟人手法,如“孤屿媚中川”,将孤屿赋予人的情态,使景物更加生动形象。
3. 诗中“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一句体现了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对仗手法,句式整齐,音韵和谐。
4. 昆仑山在古代神话传说中是神仙居住的地方,常被文人墨客用作仙境的象征。
5. 安期生是古代传说中的仙人,相传他是秦汉时期的方士,擅长长生不老之术,成为后世文人向往超脱尘世、追求长生的象征之一。
《登江中孤屿》是谢灵运山水诗的代表作之一,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这首诗。
首先,从结构上看,诗歌按照游览的顺序展开,从开头的游历背景,到中间对孤屿景色的细致描绘,再到最后的情感抒发,脉络清晰,层层递进。这种结构使读者能够跟随诗人的脚步,一步步领略孤屿的美景,感受诗人的心境变化。
其次,在写景方面,谢灵运展现了他高超的写景技巧。他用词精准生动,如“媚”字,将孤屿的秀丽姿态刻画得栩栩如生;“澄鲜”一词则准确地描绘出天空和江水的澄澈鲜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同时,诗人注重画面的层次感和整体性,“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一句,将天空、太阳、江水等元素融合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开阔、明丽的画卷。
再者,从情感表达来看,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景色的赞美,更蕴含了诗人复杂的情感。政治上的不得志使他寄情山水,在自然中寻求慰藉。诗中对孤屿美景无人欣赏的惋惜,实际上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才华不被赏识的感慨;而对昆仑山仙境和安期生长生之术的向往,则是他逃避现实、追求精神超脱的表现。
最后,从文学价值来看,这首诗体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独特风格,对后世山水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为我们展现了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自然风光,也让我们了解了当时文人的精神世界。通过学习这首诗,我们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国古典山水诗的魅力,感受诗人寄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这首诗以游览的过程为线索,层次分明地展现了江中孤屿的美景以及诗人的心境变化。开篇“江南倦历览,江北旷周旋”交代了诗人此前的游历状态,为下文探寻新景做铺垫。“怀新道转回,寻异景不延”则写出了诗人对新景致的渴望以及时光匆匆之感。
中间四句“乱流趋孤屿,孤屿媚中川。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是全诗的精华所在,生动描绘了孤屿的秀丽景色。诗人用“媚”字将孤屿拟人化,形象地写出了孤屿在江中的娇美姿态;“云日相晖映,空水共澄鲜”则以开阔的视野勾勒出天空、太阳、江水相互映衬的澄澈鲜丽之景,画面感极强。
后四句由景生情,抒发了诗人的感慨。“表灵物莫赏,蕴真谁为传”流露出对美景无人欣赏、深意无人领会的惋惜;“想象昆山姿,缅邈区中缘”则表现出诗人对神仙境界的向往,以及对尘世纷扰的超脱之意;最后“始信安期术,得尽养生年”更是直接表达了对长生之道的认同,这与他仕途失意后寻求精神寄托的心境密切相关。
整首诗语言清丽,写景生动传神,情景交融,将自然之美与个人情怀完美结合,体现了谢灵运山水诗的典型风格。
谢灵运是南北朝时期著名的山水诗人,他出身名门,仕途却多有不顺。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常常寄情于山水之间,漫游各地,创作了大量描绘自然景色的诗篇。《登江中孤屿》便是他在游览永嘉(今浙江温州)附近的江中孤屿时所作。当时,他远离政治中心,在山水的徜徉中寻求心灵的慰藉,这首诗既展现了他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感悟,也流露出他对超脱尘世、追求长生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