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登桥下水汤汤,朝涉河边露气凉。
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
高登桥下的河水浩浩荡荡,清晨在朝涉河边行走,露水带着凉意。走过淇园时天还没有亮,一弯残月挂在天上,空气中弥漫着杏花的芬芳。
1. 查慎行:清代前期诗人,其诗学苏轼、陆游,风格清新刻露,善用白描手法,对后世有一定影响。
2. 淇县:历史悠久,是古卫国都城所在地,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多处历史遗迹。
3. 淇园:中国古代著名园林,以产竹著称,在历史上颇为有名,常被文人墨客提及。
4. 诗歌意象:诗中的“残月”“杏花”都是古典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残月”常与清晨、旅途等联系,“杏花”则多象征春天、美好等。
《早过淇县》是一首典型的纪行诗,诗人以时间为线索,描绘了早行途中的一系列景象。开篇从高登桥下的河水写起,给人以开阔之感,紧接着写朝涉河边的凉意,点出清晨的环境。随后写行过淇园时天未亮,以及当时所见的残月和所闻的杏花香,将读者带入一个清幽的意境之中。
在讲解时,要注意引导体会诗中景物描写的妙处,特别是“一痕残月杏花香”一句,通过视觉和嗅觉的结合,让景物更加生动可感。同时,结合诗人查慎行的创作风格,理解这首诗白描手法的运用,以及如何通过简洁的语言传达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另外,了解淇县和淇园的历史背景,也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诗歌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这首诗以简练的笔触描绘了诗人清晨路过淇县的景象,充满了清新的意境。首句“高登桥下水汤汤”以“汤汤”二字写出河水的汹涌,展现出开阔的视野。次句“朝涉河边露气凉”点出时间是清晨,“露气凉”既写出了清晨的特点,也隐约透露出诗人早行的些许寒意。
后两句“行过淇园天未晓,一痕残月杏花香”更是妙笔生花,“天未晓”点明时间之早,而“一痕残月”与“杏花香”相结合,视觉与嗅觉相互交融,残月的清冷与杏花的芬芳形成对比,营造出一种清幽淡雅的氛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清晨淇县独特的美,体现了诗人对自然景色的敏锐捕捉和高超的写景技巧。
查慎行是清代著名诗人,一生游历较广,其诗作多反映旅途所见所感。此诗题为《早过淇县》,从诗中内容可知,这是诗人在清晨经过淇县时所作,记录了他早行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可能是他在某次旅行途中即兴创作,具体的详细背景虽无确切史料记载,但从诗句中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致观察和旅途的独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