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木萧萧风更吹,两崖波浪至今悲。
一声望帝啼荒殿,十载愁人来古祠。
海水有门分上下,江山无地限化夷。
停舟我亦艰难日,畏向苍苔读旧碑。
山间树木萧瑟,风声更添凄凉,两岸的浪涛至今仍似在悲鸣。 一声杜鹃啼叫在荒废的殿宇中回荡,十年来愁苦之人走进这古老的祠堂。 海水尚有上下之分(指潮汐),而江山却无法阻挡华夷的界限。 停下船的我,也正身处艰难岁月,畏惧去辨认那苍苔覆盖的旧碑文。
此诗艺术特色在于: - 时空交织:自然景物(山木、海浪)与历史遗迹(荒殿、古祠)叠加,形成厚重感。 - 双关隐喻:“江山无地限华夷”表面写地理,实则叹政治;杜鹃啼声既是实景,又喻遗民血泪。 - 情感克制:末句“畏向苍苔”以退缩姿态表达最深沉的痛,比直抒更显张力。 作为遗民诗代表作,其价值在于用精练语言承载复杂民族情感,展现知识分子在朝代更替中的精神困境。
全诗以悲怆的意象贯穿:萧萧山木、悲浪、荒殿、愁人,营造出苍凉氛围。颔联用杜鹃啼血典故,强化亡国之痛;颈联“海水有门”与“江山无地”对比,暗讽地理屏障难阻政权更迭。尾联“畏读旧碑”既写对历史的敬畏,亦隐含对当下处境的无奈。诗人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历史交织,情感沉郁顿挫。
此诗作于清初,陈恭尹作为明遗民,借凭吊南宋三忠,抒发对明朝灭亡的悲愤。崖门是南宋最后战败之地,三忠祠象征民族气节,诗人身处清朝统治下,以古喻今,表达复国无望的哀痛与自身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