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少常卢同年

黄滔 〔唐朝〕

官拜少常休,青緺换鹿裘狂歌离乐府,醉梦到瀛洲。

古器岩耕得,神方客谜留。

清溪莫沈钓,王者或畋游。

古诗译文 知识点 古诗注解 讲解 古诗赏析 创作背景

官至少常卿便辞官归隐,脱下青色的官袍,换上粗布的鹿皮衣。

狂放地高歌着离开乐府,醉梦中仿佛来到了仙境瀛洲。

古老的器物是在山岩耕作时得到的,神奇的药方是客人留下的谜题。

不要在清澈的溪流中一直沉湎于垂钓,或许君王会外出打猎巡游(征召你复出)。

1. 少常卿:古代官职名,属于太常寺,协助太常卿掌管礼乐、祭祀等事务,在唐代为从三品官。

2. 同年:在古代科举制度中,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互称同年,有着特殊的情谊,常相互诗文唱和。

3. 瀛洲:中国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仙山,与蓬莱、方丈并称三神山,常出现在古诗文中,象征着仙境或理想中的美好境地。

4. 晚唐诗歌特点:晚唐时期的诗歌多反映社会动荡、个人情怀,风格或清丽婉约,或沉郁顿挫,黄滔的这首诗便体现了对个人境遇和人生选择的关注。

  • 少常:即少常卿,古代官名,为太常寺副长官。
  • 青緺:青色的系印丝带,代指官服,这里指官职。
  • 鹿裘:用鹿皮做的皮衣,泛指粗劣的衣物,这里代指隐居生活。
  • 乐府:古代掌管音乐的官署,后也指可以入乐的诗歌体裁。
  • 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仙山,常用来指代仙境。
  • 岩耕:在山岩间耕作,指隐居生活。
  • 神方:神奇的药方。
  • 沈钓:沉湎于垂钓,指隐居不仕。
  • 王者:指君主、帝王。
  • 畋游:打猎巡游。

《寄少常卢同年》是晚唐诗人黄滔写给友人卢同年的一首诗,卢同年曾担任少常卿,后辞官归隐。诗歌围绕卢同年的归隐生活展开,为我们呈现了一幅生动的隐士生活画卷。

开篇两句直接点出友人的身份转变,从官员到隐士,这种转变不仅是外在服饰的更换,更是内心状态的改变。接着描绘了友人归隐后的生活情景,狂歌、醉梦,尽显洒脱自在,让人感受到他对归隐生活的享受。而“古器岩耕得,神方客谜留”两句,则让我们看到了归隐生活并非枯燥乏味,反而充满了乐趣与收获。

最后两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诗人并没有一味地赞美归隐,而是略带深意地提醒友人,或许还有复出的可能。这既体现了诗人对友人的关心,也反映了当时文人在出世与入世之间的矛盾心态。

整首诗语言平实,却情感真挚,将对友人的情谊、对归隐生活的看法巧妙地融入诗句之中,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全诗语言质朴却意蕴深远,通过对卢同年归隐生活的刻画,展现出一种超然物外的情怀。首联“官拜少常休,青緺换鹿裘”以简洁的语言交代了友人从官场归隐的转变,“青緺”与“鹿裘”的对比,鲜明地突出了身份的变化,暗含对友人摆脱官场束缚的赞赏。

颔联“狂歌离乐府,醉梦到瀛洲”描绘了友人归隐后的状态,“狂歌”体现出摆脱束缚后的洒脱,“醉梦到瀛洲”则营造出一种悠然自得、仿佛置身仙境的氛围,进一步烘托出归隐生活的闲适。

颈联“古器岩耕得,神方客谜留”通过具体的生活场景,展现了友人归隐生活的趣味与收获,既有耕作的所得,又有友人留下的谜题般的神方,为隐居生活增添了几分神秘色彩。

尾联“清溪莫沈钓,王者或畋游”笔锋一转,看似是提醒友人不要一味沉湎于归隐生活,或许君王会有征召,实则蕴含着复杂的情感,既理解友人归隐的选择,又对其未来抱有一丝期待,使得全诗情感更加丰富深沉。

黄滔是晚唐诗人,此时唐朝已走向衰落,社会动荡,官场黑暗。卢同年曾担任少常卿一职,后可能选择辞官归隐。黄滔写下此诗寄给卢同年,一方面是对友人归隐生活的描绘,另一方面也可能暗含对友人是否会重新出仕的猜测与期盼。诗中既体现了对归隐闲适生活的向往,也流露出对仕途的复杂情感,反映了当时文人在乱世中对人生道路的思考与选择。

作者信息
黄滔

黄滔(840~911),字文江,莆田城内前埭(今荔城区东里巷)人,晚唐五代著名的文学家,被誉为“福建文坛盟主”、闽中“文章初祖”。《四库全书》收《黄御史集》10卷,附录1卷。黄滔故居蕃衍出的后裔,有进士94人,其中状元2人即后唐天成丁亥(927)科状元、端明殿掌院学士潘湖翁黄仁颖(福建省方志委主编《福建历代状元》有载,黄滔次孙,黄珦次子、黄仁愿之弟)居晋江潘湖;黄公度宋绍兴八年(1138)状元、签书平海军节度判官居莆田东里;榜眼宰相1人即宋隆兴元年(1163)年癸未科木待问榜一甲第二名进士(榜眼)官至知枢密院事、资政殿大学士(宰相)黄洽居福州候官(今属福清与闽候交界处)东里;尚书1人即南京礼部尚书兼翰林学士黄绾居浙江紫...

古诗数量:220名句数量:7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