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枝仙桂已攀援,归去烟涛浦口村。
虽恨别离还有意,槐花黄日出青门。
已经攀折到了一枝象征科举成功的仙桂,如今要返回那烟涛缭绕的江边浦口村庄。
虽然为离别而心生遗憾,但心中仍有不舍之意;在槐花泛黄的日子里,我走出了京城的青门。
1. 科举制度: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从隋朝开始,到清朝结束,是古代文人重要的晋升途径,“折桂”是科举及第的雅称。
2. 同年:在科举制度中,同一年考中进士的人互称同年,他们之间往往会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网络。
3. 青门:本为汉代长安城东南门,因门色青而得名,后常被用来代指京城的城门,在古诗中多与离别京城相关。
4. 晚唐诗歌:晚唐诗歌在风格上多侧重于表达个人情感和对现实的感慨,语言较为清丽,情感细腻,黄滔的这首诗体现了晚唐诗歌的一些特点。
《出京别同年》是一首充满生活气息与真挚情感的七言绝句。开篇两句,诗人先交代了自己科举成功的背景和即将归乡的事实。“仙桂已攀援”不仅是对自己努力的肯定,也暗示了当时文人对科举的重视。“归去烟涛浦口村”则勾勒出家乡的美好景象,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对家乡的眷恋。
后两句聚焦于与同年的离别。“虽恨别离还有意”,一个“恨”字道尽了离别时的惆怅,而“有意”二字又让我们体会到诗人与同年之间深厚的情谊,这种矛盾的情感真实而动人。最后一句“槐花黄日出青门”,以具体的时节和动作作结,既呼应了科举的背景,又将离别之情落到实处,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诗人在槐花盛开的时节,缓缓走出京城城门的场景。
整首诗篇幅虽短,但内涵丰富,将喜悦、思念、不舍等多种情感融为一体,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展现了晚唐文人在科举及第后离京返乡时的复杂心境,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这首诗情景交融,将诗人科举成功后的喜悦、归乡的期盼与离别友人的不舍巧妙地结合在一起。首句“一枝仙桂已攀援”,直白点出科举成功的得意之情,“仙桂”的比喻既典雅又形象。次句“归去烟涛浦口村”,描绘出故乡江边的朦胧美景,流露出归乡的急切与对家乡的思念。
后两句转而写离别之情,“虽恨别离还有意”,“恨”字点出离别之苦,“有意”则体现出对友人的深厚情谊和不舍。末句“槐花黄日出青门”,以景结情,槐花黄的时节既点明了时间,又与科举相关联,“出青门”的动作则标志着离别京城的开始,将离别之情融入具体的场景之中,余味悠长。全诗语言质朴自然,情感真挚动人,将多种复杂情感表达得恰到好处。
黄滔是晚唐诗人,曾考中进士。此诗应为他科举及第后,即将离开京城返回故乡时,与同科及第的“同年”们告别所作。诗中既抒发了科举成功的喜悦,也表达了与友人离别时的复杂情感。晚唐时期,科举制度仍是文人进入仕途的重要途径,文人之间因科举而形成的同年关系较为密切,离别时往往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