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
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
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
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
泸水北岸已经没有行人的踪迹,从云南寄来的书信至今还未收到。
庭院前的落花无人打扫,门外的柳树又有谁去攀折呢。
长久地坐着,银白色的蜡烛渐渐燃尽,忧愁太多,使得美丽的容颜日渐憔悴。
在这秋夜,我的心牵挂着远方,那皎洁的月光,正照耀着万里之外的关山。
1. 折柳送别: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折柳有挽留、不舍之意,也表达了对远行之人的祝福和思念。诗中“门外柳谁攀”便运用了这一文化意象。
2. 借景抒情:这是古典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诗人通过对自然景物或社会环境的描写,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本诗中,诗人借助“行人绝”“花不扫”“秋夜月”等景物,抒发了思乡之情。
3. 律诗特点:这首诗是五言律诗,共八句,每句五个字,中间两联(颔联、颈联)“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的格律特点。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布燮的《思乡作》。首先,我们了解一下这首诗的基本情况,它是一首五言律诗,主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我们先看诗的题目“思乡作”,直接点明了诗歌的主题是思念家乡。再看诗句,首联告诉我们诗人所在的泸北地区行人稀少,而且从云南来的书信也没有到,这让我们感受到诗人当时的孤独和与家乡的隔绝。
颔联描写了庭院里的花没人打扫,门外的柳树也没人攀折。这里的“柳”很重要,我们知道古代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所以这里其实是诗人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想着是不是有人也在像过去那样折柳思念自己呢。
颈联写诗人坐了很久,蜡烛都快烧完了,因为忧愁太多,连容貌都变得憔悴了。这让我们看到了诗人因为思念家乡而产生的愁苦有多深。
最后尾联,诗人把自己的牵挂寄托在秋夜的月亮上,希望月亮能照到万里之外的关山,也就是家乡的方向。这里用月亮来传递思念,是很巧妙的写法,让我们感受到诗人的思念之情非常悠远。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描写各种景物和自己的状态,把对家乡的思念表达得淋漓尽致。我们在学习的时候,要注意体会诗人是如何把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中的,也要记住“折柳送别”这样的文化知识点,这对我们理解古代诗歌很有帮助。
这首诗以朴素而深情的语言,细腻地抒发了游子的思乡之情。
首联“泸北行人绝,云南信未还”,从环境入手,写泸北行人断绝,家乡的书信也迟迟未到,营造出一种隔绝、孤寂的氛围,为下文的思乡之情做了铺垫。
颔联“庭前花不扫,门外柳谁攀”,通过描写庭院内外的景象,以“花不扫”“柳谁攀”的细节,既写出了无人打理的萧条,又暗含着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折柳送别是古人的习俗,此处“柳谁攀”流露出诗人对过往送别场景的回忆和对亲人的牵挂。
颈联“坐久销银烛,愁多减玉颜”,转入对诗人自身状态的描写,久坐使得银烛燃尽,可见其愁思之深,难以入眠;“愁多减玉颜”则直接点出忧愁对人的影响,将无形的愁绪化为有形的容颜憔悴,更显思乡之苦。
尾联“悬心秋夜月,万里照关山”,以秋夜的明月为载体,将自己的牵挂寄托于月光,希望月光能照耀到万里之外的关山,那里有自己思念的家乡和亲人。此句意境开阔,将思乡之情升华,由个人的愁思扩展到天地之间,使情感更加深沉而悠远。
全诗情景交融,通过对景物和自身状态的描写,层层深入地表达了浓厚的思乡之情,语言质朴却情感真挚,耐人寻味。
布燮是唐代诗人,其生平事迹记载较少。从诗题《思乡作》及诗句内容来看,这首诗应是诗人在远离家乡的地方所作。当时诗人可能身处泸北一带,与家乡(可能在云南方向或更远的地方)音信不通,在孤独寂寞的环境中,浓浓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于是写下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家乡和亲人的深切思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