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
击鼓兮皆为鼓,一何乐兮一何苦。
上有烈日,下有焦土。
愿我天翁,降之以雨。
令桑麻熟,仓箱富。
不饥不寒,上下一般。
农家田头响起鼓声,王孙贵族的宴席上也响起鼓声。 击鼓啊都是鼓,为何一边如此欢乐一边如此痛苦。 田地上有炎炎烈日,脚下有干裂焦枯的土地。 祈愿我的老天爷,能降下甘霖雨水。 让桑树麻类成熟,让粮仓箱笼丰裕。 使百姓不挨饿不受冻,无论尊卑上下都能一样富足。
这首诗的讲解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展开:首先,理解“鼓”的双重象征意义是解读全诗的关键,它既是具体的乐器,更是不同社会阶层生活状态的缩影。其次,要体会诗人强烈的对比艺术,通过乐与苦、上层与下层的巨大反差,凸显社会矛盾。再次,关注诗人情感的流动,从客观描述到主观慨叹,再到对天祈愿,最后升华为普世理想,脉络清晰。最后,需认识到此诗的价值不仅在于其艺术性,更在于其深刻的社会关怀,它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可贵精神。学习时,可结合唐代历史背景,加深对诗歌现实意义的理解。
本诗以“鼓”为切入点,运用鲜明的对比手法,构思巧妙,语言质朴而意蕴深刻。首联“农舍田头鼓,王孙筵上鼓”直接点出两种截然不同的场景:一是农民在烈日下辛苦劳作时用以激励的鼓声,二是王公贵族宴饮享乐时的助兴鼓乐。同是鼓声,却承载着“一何乐兮一何苦”的天壤之别。诗人由此生发感慨,进而描绘农民“上有烈日,下有焦土”的艰苦环境,并向上天发出“降之以雨”的恳切祈求,希望桑麻丰收,仓廪充实,最终实现“不饥不寒,上下一般”的社会理想。全诗情感真挚,由现象到本质,由同情到祈愿,层层递进,体现了诗人悲天悯人的情怀和对社会公平的向往,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色彩。
此诗为唐代诗僧可朋所作。唐朝中后期,社会贫富差距加剧,贵族阶层生活奢靡,而底层农民则承受着繁重的赋税和劳役,加之自然灾害频发,生活极为困苦。诗人作为出家人,云游四方,深切体察到民间疾苦。诗中通过对比田头鼓与筵上鼓所代表的不同生活场景,揭露了社会的不公,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深切同情以及对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