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时云作伴,坐即酒为侣。
腹以元化充,衣将云霞补。
纣虐与尧仁,可惜皆朽腐。
楫棹无所假,超然信萍查。
朝浮旭日辉,夕荫清月华。
营营功业人,朽骨成泥沙。
行走时以云为伴,静坐时以酒为友。 胸怀由自然造化充盈,衣衫用云霞缝补。 纣王的暴虐与尧帝的仁德,可惜都化为腐朽。 无需借助船桨,超然随浮萍漂流。 清晨沐浴旭日光辉,夜晚栖息于清冷月华。 那些汲汲营营追求功业的人,终将朽骨成泥。
本诗解读需注意三个层次: 表层:描写隐士与云霞为伴的逍遥生活 中层:通过历史人物否定世俗价值体系(暴政仁政皆归虚无) 深层:揭示"存在"的本质——唯有顺应自然才能获得永恒 教学重点可放在意象的象征系统分析,如"云霞补衣"既写实又隐喻精神世界的充盈。难点在于理解末句的突转:看似消极的"朽骨"描写,实为对生命价值的终极叩问。
全诗以六组意象构建双重对比: 1. 空间对比:云霞日月(永恒自然)vs 朽骨泥沙(短暂人生) 2. 价值对比:超然物外(诗人选择)vs 营营功业(世俗追求) 艺术上采用"三三七"句式节奏,前四句写隐逸之乐,五六句突转历史批判,末四句升华主题。其中"腹以元化充"化用《庄子》"与造物者游"理念,"朽骨成泥沙"则暗含佛教无常观。
此诗为唐代佚名作品,推测出自隐逸文人之手,反映中晚唐时期部分士人对乱世的消极避世态度。诗人通过对比自然永恒与人事短暂,表达对功名虚妄的批判,契合唐代道教思想盛行背景下"出世"的哲学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