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纨鲁缟如霜雪,寥亮高声予所发。
——故杵嘉宾良会清夜时,煌煌灯烛我能持。
——灯台清冷之泉候朝汲,桑绠相牵常出入。
——水桶爨薪贮泉相煎熬,充他口腹我为劳。
齐地细绢鲁地白绸如霜雪般洁白,我发出清亮高亢的声音。 ——旧木杵在宾客欢聚的清夜时分,辉煌的灯烛由我支撑。 ——灯台清凉的泉水等待清晨汲取,桑木井绳常牵动水桶进出。 ——水桶柴火贮存泉水煎熬烹煮,满足他人饱腹之需是我辛劳。
本诗需注意三个解读层次: 1. 表层叙事:四件器物自述功能,展现唐代日常生活场景 2. 社会隐喻:"空庄"暗示安史之乱后扬州衰落,器物拟人实为百姓缩影 3. 哲学思考:末句"我为劳"揭示劳动创造价值的本质,与首段"予所发"形成生命力的呼应 教学时可对比白居易《琵琶行》中"钿头银篦击节碎"的器物描写,体会唐诗"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全诗采用独特的器物联吟形式,每段以不同物件视角展开: 1. 首段以"齐纨鲁缟"喻声音清亮,暗含对盛唐纺织业的追忆; 2. 灯台"煌煌能持"象征乱世中坚守的微光; 3. 水桶"桑绠相牵"展现日常劳作的循环往复; 4. 末段灶台"充他口腹"道出底层劳动的无私奉献。 艺术上运用白描与拟人,四段押仄韵,形成铿锵节奏,平凡器物中寄托深沉的家国情怀。
此诗为唐代佚名作品,属联句诗形式,通过四件日常器物(缟帛、灯台、水桶、灶台)的拟人化自述,反映民间生活的质朴与辛劳。维扬(今扬州)作为唐代繁华都市,诗中"空庄"可能暗指战乱后的荒凉,器物独白折射人世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