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昏不语不知行,鼻似烟窗耳似铛。
独把象牙梳插鬓,昆仑山上月初明。
觅得黄骝鞁绣鞍,善和坊里取端端。
扬州近日浑成差,一朵能行白牡丹。
黄昏时分默默不语也不知去向,鼻子像烟囱耳朵像铜铛。 独自把象牙梳子插在鬓边,宛如昆仑山上初升的月亮。 寻得黄骝马配上绣花鞍,专程到善和坊里找李端端。 扬州近日风气全然不同,只有她像一朵行走的白牡丹。
本诗需注意三个层次:表层是容貌描写,中层是文人游戏笔墨,深层反映唐代社会风貌。首联用"黄昏不语"制造神秘感,粗鄙比喻实为欲扬先抑。颔联"象牙梳"与"昆仑月"暗示虽身处风尘却气质不凡。颈联"黄骝绣鞍"的郑重其事,与尾联"白牡丹"的终极赞美,共同完成从嘲弄到倾倒的态度转变。全诗生动记录了唐代文人用诗歌参与社会生活、甚至影响商业价值的特殊现象。
全诗采用先抑后扬手法:前四句用烟囱、铜铛等粗鄙比喻极尽调侃,后四句却通过"昆仑月""白牡丹"实现诗意转折。诗中"黄骝绣鞍"的郑重其事与"浑成差"的市井评价形成反差,最终以"白牡丹"的惊艳比喻收束,展现唐代文人既风流不羁又追求雅趣的生活态度。在艺术表现上,将市井俚语与神话意象熔于一炉,体现了唐诗雅俗共赏的特质。
此诗作于唐代,崔涯以善写嘲讽诗闻名。当时扬州名妓李端端因故得罪崔涯,崔遂作此诗调侃其容貌。后李端端忧心忡忡拜见崔涯,崔感其诚意又作诗赞美,遂使李端端声名更盛。本诗通过夸张比喻展现文人雅士与青楼名妓间的特殊互动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