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得门来背拄天,同行难可与差肩。
若教倚向闲窗下,恰似箜篌不著弦。
走出门时脊背弯曲如顶着天,同行者难以与他并肩而行。 若是让他倚靠在闲静的窗下,就像一把箜篌没有琴弦般孤寂。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刻画驼背人,首句“背拄天”三字即完成人物特写,第二句通过他人反应强化其特殊性。后两句转入更深层的隐喻:窗下静止的驼背人与无弦箜篌的类比,既符合外形特征(箜篌的弯曲琴架),又暗示其被社会“消音”的处境。诗人未直接抒情,但通过“闲窗”“不著弦”等意象,传递出对边缘人群生存状态的深刻观察。全诗体现了唐诗“以小见大”的典型手法,在20字中完成从形象到哲理的升华。
诗的前两句以夸张手法写驼背人的身形——“背拄天”,突出其异于常人的体态,同时“同行难可与差肩”暗示其社交困境。后两句转为静态描写,将驼背人倚窗的姿势比作“无弦箜篌”,既形象又暗含深意:箜篌无弦则无声,隐喻驼背人内心的沉默与无人理解的孤独。全诗语言简练,比喻新奇,在诙谐中透出悲悯。
此诗为唐代诗人蒋贻恭所作,通过描绘驼背人的形象,反映社会底层人物的艰辛与孤独。唐代虽为盛世,但仍有弱势群体被边缘化,诗人以幽默而含蓄的笔触,表达对这类人群的同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