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育我田使君,精神为人上天闻。
田中致雨山出云,但愿常在不患贫。
父母养育我,田使君(地方官)如同再生父母,他的仁德精神感动上天。 他治理的田地风调雨顺,山中云雾滋润万物,只愿他能长久在此,百姓就不再担忧贫穷。
这首诗值得注意的几点: 1. 双重父母观:将生身父母与贤良官员并提,反映古代"父母官"思想 2. 天人关系:认为官员德行能影响自然气候,体现董仲舒"天人感应"学说影响 3. 艺术对比:前两句用夸张手法写官员德政,后两句平实表达百姓诉求 4. 历史价值:为研究唐代地方治理和官民关系提供了鲜活的一手材料 诗中"但愿常在不患贫"一句,既是对清官的挽留,也暗示了唐代中后期地方吏治与民生疾苦的密切关联。
全诗采用质朴的民间语言风格,通过三个层次展现百姓心声: 1. 首句以"父母"比喻田使君,突出其爱民如子的形象; 2. 次句用"致雨出云"的自然祥瑞,隐喻官员政绩带来的民生改善; 3. 末句直抒胸臆,表达对清官留任的渴望。 艺术上运用比兴手法,将官员德行与自然现象相联系,体现了中国传统"天人感应"思想,具有鲜明的民本色彩。
此诗为唐代郢州百姓歌颂地方官田使君的民谣。唐代重视地方官治理,良吏常受百姓爱戴。诗中田使君可能推行了惠民政策,使当地农业丰收,故百姓以歌谣形式表达感激之情,并希望他能长期留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