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
三十岁考中明经科已算年老,五十岁考中进士仍算年轻。
这首诗以精炼的对比揭示了唐代科举制度的深层矛盾。前句“三十老明经”说明此科易考,年轻人即可中第;后句“五十少进士”则用夸张手法表现进士科的艰难。讲解时需注意:1)数字的象征意义——三十/五十非实指,而是程度描写;2)“老/少”的反常使用体现社会心态;3)两句对仗工整,通过科举现象折射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此诗对理解唐代文人命运与科举文化具有标本意义。
诗句以数字对比形成强烈反差:“三十”与“老”、“五十”与“少”的错位搭配,尖锐揭露了唐代科举中进士科的艰难与明经科的易得。语言通俗如口语,却深刻反映了社会价值观——进士及第者即使年迈仍受推崇,而明经及第者即便年轻也被轻视。这种价值取向推动了“五十少进士”的畸形现象。
此诗为唐代民间流传的谚语,反映了当时科举制度的现实。明经科注重背诵经典,难度较低,年轻人易考取;而进士科需诗赋策论,选拔严格,许多人终生应试。诗句通过对比,讽刺了科举的畸形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