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
一片火红,两片火红,穿着绯色衣裳的小孩坐在大殿之上。
此诗通过三组意象递进: - 拆字逻辑:“火”字重复构成“炎”,点名主人公; - 权贵象征:“绯衣”“殿坐”直接指向朝廷重臣; - 历史映射:最终裴炎被诛应验了“火”的毁灭预言。 艺术上体现唐代谶谣“言在此而意在彼”的特点,兼具文学性与历史价值。
全诗仅三句,语言简练却暗藏玄机: 1. 意象隐喻:“火”既拆解“炎”字,又象征权势炽盛与毁灭性; 2. 色彩暗示:“绯衣”红色对应火,亦暗示官场血腥; 3. 反差讽刺:“小儿”与“当殿坐”形成稚嫩与权位的对比,暗讽德不配位。
此诗为唐代民间流传的政治预言谣,针对宰相裴炎而作。裴炎在武则天时期位高权重,后因谋反被诛。诗中用拆字法和隐喻,暗指裴炎权势如烈火烹油,终将覆灭,反映了民间对权臣的讽喻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