轩车寻旧隐,宾从满郊园。
萧散烟霞兴,殷勤故老言。
谢公山不改,陶令菊犹存。
苔藓侵垂钓,松篁长闭门。
风霜清吏事,江海谕君恩。
祗召趋宣室,沉冥在一论。
驾着车马寻找昔日的隐居之地,宾客随从遍布郊野园林。 悠然自得地沉醉于烟霞美景,热情倾听故老乡亲的言语。 谢公的山依然如旧,陶渊明的菊花还在盛开。 青苔渐渐侵蚀了垂钓之处,松竹繁茂掩映着紧闭的柴门。 风霜历练了为官的清正,江海见证了君王的恩泽。 如今奉召前往宫廷议事,深沉的思绪尽在一番谈论中。
本诗核心在于处理"仕"与"隐"的辩证关系。诗人通过空间转换(从郊园到宣室)和时间维度(从故老言到吏事清),构建出多维度的情感场域。艺术特色上:1)用典自然,谢安、陶潜的典故不着痕迹地融入当下场景;2)意象经营,"烟霞""松篁"等物象既写实又象征;3)情感节制,在"沉冥一论"的含蓄表达中完成情志升华。这种在应制场合保持艺术个性的创作方式,体现盛唐向中唐过渡时期的诗风特征。
全诗采用对比手法,前四联通过"轩车寻隐""宾从满园"的现况与"谢公山""陶令菊"的典故交织,展现仕隐之间的张力。颈联"苔藓侵钓""松篁闭门"的意象群,暗示时光流逝中隐居痕迹的消褪。尾联笔锋突转,以"风霜清吏""江海谕恩"彰显儒家仕途理想,最终在"沉冥一论"中达成仕隐矛盾的和解。对仗工整处如"萧散烟霞兴"对"殷勤故老言",体现律诗严谨格律。
此诗作于皇甫冉受朝廷征召回京途中。诗人曾任地方官吏,此次奉皇命返京,途经终南山旧居时触景生情。诗中既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怀念,又表现出士大夫"达则兼济天下"的责任感,反映了唐代文人出入仕隐的矛盾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