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蟪蛄歌
蟪蛄歌
佚名 〔先秦〕
违山十里。
蟪蛄之声。
犹尚在耳。
写山
古诗译文
即便远离那座山十里之遥,
蟪蛄的鸣叫声,
仿佛依然在耳边回响。
展开
知识点
1. 蟪蛄:一种蝉科昆虫,古人常以其夏生秋死来比喻生命的短暂。《庄子·逍遥游》中就有“蟪蛄不知春秋”的说法。 2. 先秦诗歌:指秦代以前的诗歌,包括《诗经》、《楚辞》以及一些散见的歌谣。特点是形式古朴,内容多反映社会生活和自然哲理。 3. 佚名:指作者姓名失传,无法考证。许多上古歌谣都属于佚名作品。 4. 意象运用:诗歌通过“蟪蛄之声”这一具体意象,来表达抽象的时间观念或情感记忆,是中国古典诗歌常用的手法。
展开
古诗注解
违山十里
:违,远离。意为离开山十里远。
蟪蛄
:一种蝉,体型较小,夏生秋死,生命短暂,鸣声尖锐。
犹尚在耳
:犹尚,依然、还。指声音好像还在耳边。
展开
讲解
这首诗讲解的核心在于理解其对比与反差的艺术手法。首先,“违山十里”是空间上的远,“犹尚在耳”是感知上的近,这种空间与感知的矛盾,突出了声音(或其所代表的事物)给主人公留下的印象之深。其次,蟪蛄本身是短暂的象征,但其声音却显得持久,这暗示了某种短暂事物(如时光、某个事件)所带来的影响却是长久的。整首诗可以解读为对逝去时光的追忆,或对某种强烈经历的深刻印象,语言虽简,但留给读者的想象空间非常广阔。它教导我们,真正重要的不是事物存在的长短,而是它在我们心中激起的回响。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蟪蛄歌》语言极其简练,仅三句十二字,却意境深远。首句“违山十里”设定了一个空间距离,暗示主体已远离声源。次句点明声音的来源是生命短暂的“蟪蛄”。末句“犹尚在耳”是诗眼,通过听觉的延续性,巧妙地将物理距离与心理感受形成对比。蟪蛄的鸣声本是夏秋之景,短暂易逝,但诗人却感觉其声萦绕不去,这强化了某种记忆或情感的深刻性。全诗以声写情,以短暂的物象反衬永恒的思绪,充满了哲思意味,令人回味无穷。
展开
创作背景
此诗出自先秦时期,具体作者已不可考(佚名)。它可能源自古代民间歌谣或寓言,通过蟪蛄短促而萦绕不绝的鸣声,表达了对时光易逝或某种深刻印象难以磨灭的感慨,体现了先秦诗歌简洁、寓义深远的特色。
展开
作者信息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古诗数量:
3627
名句数量:
8485
作者其他古诗
1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2万阅读
2
孺子歌
1.1万阅读
3
送兄
1.1万阅读
4
卿云歌
1.1万阅读
5
勾践灭吴
1.1万阅读
6
越人歌
1.1万阅读
7
楚狂接舆歌
1.1万阅读
8
公输
1.1万阅读
9
明月何皎皎
1.1万阅读
10
葛生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