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优孟歌
优孟歌
佚名 〔先秦〕
山居耕田苦。
难以得食。
起而为吏。
身贪鄙者余财。
不顾耻辱。
身死家室富。
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
身死而家灭。
贪吏安可为也。
念为廉吏。
奉法守职。
竟死不敢为非。
廉吏安可为也。
写山
古诗译文
隐居山野耕种田地非常辛苦。
难以获得足够的食物。
出山去做官吏。
贪污卑鄙的人能积攒多余钱财。
不顾廉耻和羞辱。
自己死后家庭富裕。
但又害怕受贿枉法、作奸犯科而触犯大罪。
自己死去家族也灭亡。
贪官怎么可以当呢?
想着做清正廉洁的官吏。
遵守法律恪尽职守。
到死也不敢做非法之事。
清官又怎么可以当呢?
展开
知识点
1. 诗歌体裁:先秦古歌谣,属杂言体,句式自由,以四言为主夹杂三言、五言。 2. 历史典故:与楚庄王、孙叔敖、优孟的事迹相关,见《史记·滑稽列传》。 3. 主题思想:批判吏治腐败,揭示官吏在贪腐与清廉之间的道德困境。 4. 语言特色:口语化表达,重复句式增强情感张力,如“安可为也”的反复使用。 5. 社会背景:反映先秦时期贵族政治下的官场生态与平民官吏的生存压力。
展开
古诗注解
山居耕田苦
:指隐居山林从事农业劳动的艰辛。
贪鄙者余财
:贪官污吏通过不正当手段积累财富。
受赇枉法
:赇,贿赂;枉法,歪曲法律。指受贿而违法乱纪。
触大罪
:犯下严重的罪行。
家灭
:家族覆灭,指遭受诛连之祸。
奉法守职
:遵守法律,忠于职守。
竟死不敢为非
:一直到死都不敢做坏事。
展开
讲解
这首诗以平民视角切入,首句“山居耕田苦”奠定生存艰难的基调,引出“为吏”的出路。中间部分详细剖析两种官吏的命运:贪吏通过不法手段致富,但需承担“触大罪”“家灭”的极端风险;廉吏恪守正道却生活清苦,只能“竟死不敢为非”。结尾两个“安可为也”的诘问,并非简单否定二者,而是暴露了制度性矛盾——无论选择哪种道路都充满艰难。诗歌通过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深刻揭示了权力与道德、生存与风险之间的永恒冲突,其思想价值在于对官僚体系异化的早期批判,至今仍具警示意义。
展开
古诗赏析
《优孟歌》以质朴的语言直击官场现实,通过“耕田苦”与“为吏”的对比,展开对官吏生存状态的深刻剖析。诗歌结构上采用递进式论述:先述山居之苦,再引出为吏的两种选择——贪吏虽富却风险巨大(“身死家灭”),廉吏虽正却清贫艰难(“竟死不敢为非”)。最后以“贪吏安可为也”与“廉吏安可为也”的重复感叹,强化了官吏进退维谷的悲剧性,凸显了社会制度的不公。全诗语言简洁,情感真挚,具有强烈的批判性与思辨色彩,是中国古代早期讽刺诗的典范之作。
展开
创作背景
这首诗出自先秦时期,作者不详,题为《优孟歌》。据《史记·滑稽列传》记载,这首诗歌是楚国乐人优孟为讽谏楚庄王而作。当时,楚国贤相孙叔敖为官清廉,死后家贫,其子被迫砍柴为生。优孟假扮孙叔敖劝谏楚庄王,使其醒悟并封赏孙叔敖之子。诗歌通过对比贪吏与廉吏的处境,揭露了当时官场的腐败现象与官吏的两难困境,反映了先秦社会吏治的尖锐矛盾。
展开
作者信息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古诗数量:
3627
名句数量:
8485
作者其他古诗
1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2万阅读
2
孺子歌
1.1万阅读
3
送兄
1.1万阅读
4
卿云歌
1.1万阅读
5
勾践灭吴
1.1万阅读
6
越人歌
1.1万阅读
7
楚狂接舆歌
1.1万阅读
8
公输
1.1万阅读
9
明月何皎皎
1.1万阅读
10
葛生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