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太子更葬兮后十四年晋亦不昌。
昌乃在其兄。
恭太子被改葬之后,过了十四年,晋国仍未昌盛。 晋国的昌盛,将应验在他兄长的后代身上。
这首《晋儿谣》以史笔勾勒晋国政治变迁。首句“恭太子更葬”暗含对申生冤屈的同情,而“后十四年晋亦不昌”直指晋献公死后长期的政局动荡。末句“昌乃在其兄”则预言了晋文公的霸业,体现象数预言与历史进程的结合。全谣短短两句,既是对历史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展望,凸显了先秦民谣以谣传政、以史为鉴的深厚内涵。
这首短谣以史实为依托,采用预言形式,语言凝练而寓意深远。前句通过“恭太子更葬”的历史事件引出“晋不昌”的现实观察,后句转折点明国家昌盛的转机在于“其兄”(晋文公)。整体展现了先秦民谣以简驭繁的预言特色,暗含对政治伦理的反思和对明君治世的呼唤。
此谣出自《左传·僖公十年》,背景与“骊姬之乱”相关。晋献公宠妃骊姬陷害太子申生,致其自杀。申生之弟夷吾(晋惠公)继位后国势不稳。此预言式民谣反映了当时晋国内乱和民众对复兴的期待,预示了公子重耳(晋文公)将振兴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