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
诗词
作者
名句
成语
古籍
首页
古诗词
作者大全
名言名句
成语大全
古典文学
古诗词解译
古籍译文
汉语字典
汉语词典
专题
首页
古诗词大全
礼记引逸诗
礼记引逸诗
佚名 〔先秦〕
昔吾有先正。
其言明且清。
国家以宁。
都邑以成。
庶民以生。
谁能秉国成。
不自为政。
卒劳百姓。
相彼盍旦。
尚犹患之。
古诗译文
从前我们有过贤明的先君,
他的言论英明而又清晰。
国家因此得以安宁,
都城因此得以建成,
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如今谁能够执掌国政?
若不亲自勤勉理政,
最终只会使百姓劳苦。
看那盍旦鸟(夜鸣求旦),
尚且还知道自我警醒(或:尚且令人厌恶)。
展开
知识点
1. 逸诗:指未收入《诗经》但见于先秦其他典籍的古诗。 2. 《礼记》: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记载秦汉以前的礼仪制度及相关论述。 3. 盍旦:一种古书记载的鸟,常夜鸣,其名有“何不天亮”之意,典故寓意复杂。 4. 先秦诗歌特点:多四言句式,语言简练,常包含政治讽喻和道德劝诫内容。 5. “秉国成”一词,体现了早期国家治理的概念。
展开
古诗注解
先正
:指前代的贤臣或贤君。
明且清
:指言论英明而清晰。
国家以宁
:国家因此安宁。
都邑以成
:都城因此建成。
庶民以生
:百姓因此得以生存。
秉国成
:执掌国政,处理国家大事。
不自为政
:不亲自理政。
卒劳百姓
:最终使百姓劳苦。
相彼盍旦
:看那盍旦鸟。盍旦,古籍中鸟名,夜鸣求旦,比喻不合时宜或自我警醒。
尚犹患之
:尚且还厌恶它(或:尚且以此为忧患)。
展开
讲解
这首诗的核心思想是阐述贤明政治的重要性。讲解时可重点分析其结构:前半部分是理想蓝图(昔),后半部分是现实批判(今)。讲解“盍旦”的寓意是关键难点,可解释为其夜鸣求旦的行为,一方面可理解为不合时宜(在夜里呼唤白天),用来讽刺昏庸的统治者;另一方面也可理解为对光明的渴望和自省,用以反衬当下统治者的麻木。此诗被《礼记》引用,说明了儒家对其思想的认同,即强调统治者的道德责任和勤政爱民的重要性。整首诗是了解先秦政治思想和诗歌艺术的珍贵材料。
展开
古诗赏析
这首诗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表达了对古代贤君政治的怀念和对当下执政者的不满。前五句以赞美的口吻描绘了“先正”执政时国家安定、都城繁荣、百姓安居的盛世景象。后五句笔锋一转,以反问句式引出对当前“不自为政”者的批判,指出其后果是“卒劳百姓”。最后以“盍旦”鸟作比,意味深长:要么是讽刺当今执政者连鸟儿都不如(鸟儿尚知追求光明),要么是劝诫执政者应像警惕盍旦鸟的鸣叫一样自我反省。全诗语言古朴,对比鲜明,情感真挚,是中国早期政治讽喻诗的典范。
展开
创作背景
本诗出自《礼记·缁衣》,为先秦时期的一首佚名诗歌,被《礼记》引用。其创作年代应在春秋战国之前,属于古代逸诗。诗歌反映了先秦时代对贤明政治的向往和对统治者怠政的批判,体现了早期儒家“为政以德”的思想萌芽,带有明显的讽喻和劝诫色彩。
展开
作者信息
古诗文网收录了先秦到现代的数十万诗词,很多诗词因为作者不明,作者本站统一归为佚名。
古诗数量:
3627
名句数量:
8485
作者其他古诗
1
白衣女子木叶上诗
2万阅读
2
孺子歌
1.1万阅读
3
送兄
1.1万阅读
4
卿云歌
1.1万阅读
5
勾践灭吴
1.1万阅读
6
越人歌
1.1万阅读
7
楚狂接舆歌
1.1万阅读
8
公输
1.1万阅读
9
明月何皎皎
1.1万阅读
10
葛生
1.1万阅读
拼音
注音